主持人:一座城市的道路交通网恰如密布于人体的血管,无论动脉、静脉还是毛细血管,哪根血管堵塞都会影响到肌体的健康。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提高,济南市机动车拥有量逐年增加,“堵”成了老百姓出行的“心病”。
“治堵”虽是个老话题,但仍是今年市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将“持续推动治堵攻坚”、“让出行更加便捷顺畅”。如何让“路网血管”畅通,在城市规划、路网建设、公交运力等方面,如何缓解城市拥堵、方便市民出行?老城区尽快完善慢行交通网络
市人大代表刘仁忠:
当前,济南市机动车拥有量增速远超出道路面积、停车场面积增长速度。同时,快速路数量少、流量大、车速慢,大量下桥口拥堵严重无法正常进出;主干路交叉口多,红绿灯多,车速缓慢。另外,自行车是中短距离出行的经济便捷工具,但多数道路不能提供安全的骑行空间。
建议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和交通设施,优化轨道交通等大运量线路布局。加快停车场建设步伐,特别是老城区周边、各大商圈公共停车场建设。对于老城区,应当尽快形成慢行交通网络,为绿色出行提供保障;对于新区,应在道路交叉口考虑展宽,有条件的老区也应逐步进行展宽改造。
绿色出行“无缝衔接”
市人大代表王健:
今年,市人大代表王健与13位代表一起,提出了关于新增沿经十东路、世纪大道两条轨道交通线路并列入济南市近期建设规划的建议。
在治理拥堵的过程中,必须要为居民提供更为便捷的出行方式,倡导居民绿色出行的理念。城区内部可以推行慢行系统建设。此前章丘实施慢行系统的规划建设,涉及舟行、骑行和步行,一期投入使用的公共自行车已初见成效,目前平均每天借车次数都在1万次左右。目前,火车站、长途汽车站以及学校周边都设置了自行车停放点,力争最大程度做到出行工具的“无缝衔接”。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
市人大代表吴宗昌:
虽然公交资源投入大幅增加,但出行分担率并不高。2012-2016年间,济南公交系统运营车辆从4375辆增加至5132辆,公交专用道、公交线路也持续增加,但公交出行分担率工作日期间始终保持在18%-20%左右,双休日峰值为30%。2016年济南市的公交出行分担率仅为25%。
建议积极推动公交行业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源参与公交行业建设。同时制定公交行业财政补贴规范,通过对公交企业进行安全服务、经营管理、经营业绩等进行考核,核准公交补贴发放范围和额度,并将“年度运营总成本”等指标考核结果直接与企业高管及线下人员薪酬调整挂钩。
最大程度提高公共区域停车位使用效率
市政协委员付修琍:
随着常住人口规模的继续扩大和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膨胀,济南市停车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其中,住宅小区的停车问题日益突出,新建住宅小区的车位应按1:1配置,但当前新建住宅的实际配置率一般在0.8;2010年以前投入使用的住宅小区配置率不足0.6;老旧小区配置率更低。
建议组织开发建立“公共区域停车位数据平台”,并依据移动互联网APP进行发布和实施,实现车位预约、查询、交费等功能,进一步规范公共区域停车位的使用,最大程度提高其使用效率。
同时,多种措施并举,增加停车位数量。探索公共区域地下停车位产权的新模式,通过PPP或BT进行地下停车场的开发。尤其是住宅小区密集的区域,道路及辅道下方均可进行地下停车场建设,可采用盖挖法或盾构/顶管法施工,既保证了地面功能的正常进行,又可环保、有效地施工。这种模式在广场等地下空间尤为适用。
试点推广“窄马路、密路网、街区制”
农工党济南市委:
审视济南市道路网规划建设和城市布局特点,支路建设明显跟不上交通出行需要。推行街区制,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是下一步城市发展的新举措。
建议在老城区,结合棚户区改造、重大项目提升工程,尽快规划新建一批符合街区制特点的试点区域。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大型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密集区,通过优化规划设计,有步骤地实施街区制改造。强化各区政府的主体责任,每个区根据不同区位特点选择三至五个区域进行试点。
闯红灯就通报单位
市政协委员郑海英:
济南市应推行交通协管员(劝导员)制度,设立交通协管员或劝导员,到各个交通路口执勤,并配以相关的考核奖励措施;应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公安交通执法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建议试行对行人、电瓶车驾驶者“闯红灯”行为进行罚款,并形成长效机制。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对“闯红灯”等违法行为试行信息通报制度,通报到当事人工作单位或所在社区(村、居),营造强烈的舆论监督氛围,遏制“闯红灯”等违法行为的发生。(本报记者 范俐鑫 尹爽 沙文婧 刘晓群 刘钦涛)
新闻推荐
项目建设是“四个中心”建设的牛鼻子。特别是一些大项目、好项目,不仅对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会对周边群众的生活、片区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今年将要加快推进的一些项目,被政府工作报告“点名”,并...
章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章丘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