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发电”工程施工现场(张素芬 周腾飞 摄)扶贫“地图“(王宝静 摄)任广东(右一)与村民在丹参地里。村民正在浇地。(王宝静 摄)韩培新在产业大棚前。(李鹏 刘宝 摄)莲藕基地(王永 摄)村民为“第一书记”送行。天桥宅胡村“光伏发电”铺起脱贫路
“从今天开始,我们村有了自己的‘发电站\’啦!”大桥街道宅胡村贫困户户主杨有勇高兴地告诉记者。他口中的“发电站”就是宅胡村2016年9月投入建设的光伏发电扶贫项目。
天桥区大桥街道宅胡村位于大桥街道西北部,104国道以西,308国道以北;村庄占地面积不足800亩,耕地面积690余亩,人均土地较少,属于规模较小的村;目前村庄内常住人口105户、450人,其中低保户14户。受地理位置偏僻、离交通干道较远、劳动力以进城打工为主等原因限制,多年来集体经济薄弱,产业发展缓慢,集体经济亟待破壳。
2015年被确定为贫困村以后,宅胡村通过精准识别,确认全村共有贫困家庭11户和贫困人口38人。如何让该部分人群尽快脱贫致富,宅胡村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引进“千金红”辣椒种植项目;借力村级合作社,发展特色番茄种植等。如何立足生态发展、长效保障贫困户脱贫不返贫,又成为宅胡村着力解决的头等大事。2016年“光伏扶贫”作为国家、省、市、区各级政府确定实施的***工程之一,让宅胡村“两委”眼前一亮、心动不已。
“光伏发电”项目是通过开发太阳能资源,实现扶贫开发和新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相结合。宅胡村结合本村光照资源充足的区位优势、村内闲置坑洼地的生态优势以及村内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选择涝洼地建设分布式光伏并网发电项目,不仅符合国家“***、精准脱贫”战略和“清洁低碳能源发展”战略,而且有利于扩大光伏发电市场和促进贫困人口增收。
2016年9月,宅胡村广泛发动群众,对村内多年废弃的盐碱坑洼地进行土地整理,在党工委、街道办的大力支持下全力建设100KW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项目,项目设计保证使用25年,于2016年12月完工并投入使用,预计年均发电量可达到11.6万千瓦时,按照目前国家补贴后并网电价0.98元/千瓦时,可实现年均10万余元的稳定收入。
据大桥街道扶贫工作主要负责人介绍,宅胡村光伏发电扶贫项目是全街道办8个扶贫项目之一,项目收益部分用于建立大桥扶贫收益基金,保障全街道贫困人口脱贫;部分收益返还贫困村作为村集体收入,用于贫困户生活保障、村内公益事业和扶贫项目建设等,最终实现长效保障贫困户脱贫不返贫的目的。
(本报记者 张素芬 通讯员 李孟儒 周腾飞)
济阳翻旧的“地图”记录贫困村变迁
在济阳县垛石镇柳家村“第一书记”杨小朋的背包里,有一张已经快要被翻烂的地图,打开这张地图,可以清楚看到每一户家庭的基本情况:“李元清,家中两个高血压病人,一个糖尿病病人,常年吃药,困难户,红卡”“张传富,偏瘫,无劳动能力,特困户,红卡”,这是杨小朋的一件至宝——***帮扶地图。
初到柳家村,尘土飞扬的道路、排水沟里快要溢出的家禽粪便,还有那岌岌可危的村办公室,给这名市妇联下派“第一书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快摸清柳家村贫困的底子,找准致贫原因,开展精准帮扶,是我来村办的第一件事。”杨小朋表示。
入村第二天,杨小朋便开始了走村入户的摸底工作。“你家几口人?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在贫困户许文杰家,杨小朋拿出笔记本,一边询问一边记录。一段时间以来,他早出晚归,到村民家中、田间地头,把每人特别是贫困家庭的信息都制作了档案卡,绘制了全村家庭情况示意图,建立完善了基础数据,为实现***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在记者的要求下,杨小朋拿出了那张快被翻烂的扶贫手绘地图,一张一平方米左右的地图上,清楚描绘着全村71户家庭的地理分布,哪家在村里具体是什么位置,家里什么情况,是不是党员,都标注得很清楚。
“杨书记来了之后,不仅为我们村修了道路、建了村办公室、盖了大棚,还带着村里孩子去济南开了眼界,过年过节送米送油不说,还隔三差五地来看我们,对我们真是太关心了。”贫困户许芳霞说。许芳霞父亲因肝病去世,其在世时因常年住院,家中欠下了巨额医药费,现在因照顾多病的母亲和上学的孩子,无法外出打工,家中较为贫困。在杨小朋的帮助下,许芳霞家进行了危房改造。2016年,许芳霞又承包了村集体的一个高温大棚,杨小朋邀请农业专家进行了技术指导。仅半年,许芳霞所种大棚的收入就超5万元,逐渐还清了家中所欠旧账。现在,许芳霞又利用种大棚的收入购置了玉米联合收割机一部,帮助周边农户收割,彻底改变了这个贫穷的家庭。
像许芳霞这样受到帮助的贫困户,全村共有11户。帮扶两年来,柳家村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75万元,发展冬暖式大棚30个,硬化村内道路2.6公里,绿化美化植株700余株,修建村办公室、文化活动广场850平方米。随着该村11户贫困户成功脱贫,柳家村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而那张翻旧的地图,却一直被放在杨小朋的包里,至今也没舍得丢掉。(本报记者 王宝静 通讯员 周传振)平阴贫困村丹参种植发了“药财”
近日,走进平阴县孔村镇后大峪村,呈现在眼前的一边是丹参育苗基地里育苗的忙碌,一边是丹参收获的喜悦。“这都是我们第一书记为我们出思路,跑项目,我们才享受了这么好的脱贫项目。”和村民聊起来,他们笑得合不拢嘴。
后大峪村是孔村镇13个贫困村之一,同时又是个整体搬迁村。立足这一实际,“第一书记”任广东到村伊始,便和村两委班子确定了“抓好土地流转,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行产业脱贫”这条路子,并多次带领干部群众外出学习先进的土地流转经验,多方考察种植产业。2016年6月,后大峪村与济南禾宝中药材公司开始合作,集体流转30亩贫困户的土地,发展丹参育苗产业。目前丹参正在收获,根据苗木市场行情和产量,估计能给村集体带来4万元的纯收入。
今年,任广东又积极向上争取,编制上报了中草药种植产业项目方案。同时,经过村两委研究,党员和群众代表决议,再次从群众手中流转土地70亩,把传统小麦种植改为种丹参,让种植规模扩大到100亩。
产业面积扩大了,单纯靠人工,工作效率就跟不上了。任广东又多方联系,实地考察、订购了挖药机、移苗栽植机等机械,现在机械已经投入使用,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新种下的丹参将在今年11月收获,预计能给集体带来9万元左右的纯收入。按照村两委意见,计划将基地年纯收入部分的15%直接用于贫困户帮扶,剩余的项目收益作为明年项目启动资金。
下一步,村两委计划把剩余的100多亩耕地全部流转,用于发展中草药种植产业,依托济南禾宝中药材公司,打造集育苗、种植、烘干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中药材基地,让这条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广。(本报记者 冯经伟 通讯员 刘帅)商河一辈子走“土路”的老人
走上了水泥路
今年正月十四,商河县张坊镇北赵村文化大院内一派热闹景象,村民们欢聚一堂举办了一场别出心裁的特殊文艺演出。说它特殊,是因为它是由村内外出务工创业青年自筹资金、村民自发组织的文艺演出,既是喜迎元宵节,更是为了庆祝村庄近年来的可喜变化、感谢济南报业集团和驻村“第一书记”的帮扶。
如今的北赵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口的文化大院设施齐全,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整洁一新,一排排行道树迎风而立,两侧绿化丛绿意盎然,到处都是一幅靓丽整洁的农村新景。“我常年在外做生意,回家的次数很少。今年过年我回家发现村里发生了巨变。”村民赵光涛乐呵呵地表示。
北赵村属于省级贫困村,2014年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9户、贫困人口275人,无村集体经济收入。2014年9月,济南时报三农新闻部主任赵明来到北赵村开始了为期三年的“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经过两年多的帮扶,该村已有73户、261人脱贫,剩余贫困户6户、14人,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4.5万元。
初来任职,赵明发现北赵村没有进行过一次正式的整体规划,进村路和街巷全部是土路,村“两委”办公室破旧,没有文化大院……路要修、文化场所要建、村集体收入要突破、贫困群众要帮扶。为了尽快了解村庄情况,掌握群众诉求和期盼,赵明成了名符其实的“住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跟村民唠家常了解情况。他详细咨询了市农业局、农科院的蔬菜种植专家和种植大户,决定在村里建蔬菜大棚。为了打消群众顾虑,减轻群众投资负担,赵明积极协调上级部门帮扶,投资40多万元,流转出村里的20多亩土地,建起了15个钢结构拱棚,发展特色蔬菜产业。先后组织贫困户到果蔬大棚参观学习、参与种植,并解决了村内24户贫困户的就业问题,每户每年平均增加收入3000多元。
为解决村里雨天道路泥泞、行路难的问题,赵明劝说村民拆除了道路两侧搭的猪圈,通开了两条村大街,硬化进村路和村内大街3355米,全村形成了“四横四纵”的道路格局。“村里修路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小赵几乎天天靠在村里,没有回过家,不容易啊。我94岁了,走了一辈子的泥土路,没想到,最终还能在自家门口走上水泥路。”村民赵增吉老人心满意足地表示。(本报记者 王宝静 通讯员 张娟)历城项目多点开花鼓起贫困户腰包
于科村位于历城区柳埠街道办事处驻地南15公里,有400户、1336名村民,是远近闻名的省定贫困村。
柳埠街道办事处于科村党支部书记韩培新上任后深入走访调研,得出了于科村长期贫困落后的原因——村民的思想观念问题,也就是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以问题为导向,他首先将村两委班子的学习提升作为首要大事抓在手上,定期召开两委会,通过学习讨论等形式统一思想,增强了村级带头人的发展信心。
抓住“第一书记”包挂帮扶的有利契机,韩培新积极对上争取90万元重新整修了村内道路,协调80万元用于户户通自来水工程、150万元用于水库加固……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于科村就争取到450余万元用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
在脱贫攻坚最关键的项目建设中,韩培新更是带领于科村创出了“多点开花”产业聚集法。“多点开花”产业聚集,突出收益高、风险小、周期短的特点——
收益高:主动对接,积极争取。通过主动联系发改委等部门,争取50千瓦的光伏太阳能发电项目,完成村集体的脱贫任务;
风险小: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聘请山东农科院和泰山林学院专家教授,对村里的气候、土壤、水质等自然条件进行综合考察,发展茶叶种植项目,提高项目实施成功率,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周期短:整合资源,产业互补。从畜牧业入手,争取资金,新建养猪场,产生的粪便正好用于茶园施肥,既解决猪舍环保问题,又解决茶园施肥问题,一举两得,产业得到互补,贫困户的日子越来越好。(本报记者 李鹏 通讯员 刘宝)
章丘群众吃上莲藕精深加工“产业饭”
产业是脱贫攻坚的“发动机”,是增收致富的“摇钱树”。近年来,章丘区白云湖镇将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总抓手,创新实施“一面旗、一盘棋、一张网、一条链、一本账”的“五个一”产业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扶贫路子。
抓好产业扶贫,离不开一个好班子。该镇坚持基层党建引领产业扶贫,全镇整顿转化3个软弱涣散村班子,调整充实2名村党组织负责人,设立“党员中心户”80余户,培养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300余人,划定党员责任区、先锋岗400余个,建立起了30余人的农村优秀后备人才库,22个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
此外,该镇统筹扶贫开发与现代农业发展,做大做强以白莲藕种植为主的生态种植业、做优做特以蒲草苇编为主的特色手工业,做活做靓以观光休闲体验为主的湿地旅游业,做精做深以湿地文化、诗词文化、荷水文化、渔耕文化等为主的文化体验业,整合各类资金800余万元,打造白莲藕种植基地2000余亩。
为解决扶贫项目成活率低的问题,该镇共培育11个贫困群众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2个股份化合作经营集体经济项目以及20余个带动辐射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吸纳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吃上“产业饭”。
该镇积极探索莲藕酱、藕粉面条、藕粉粉皮、荷叶茶、荷叶面、荷香枕等莲藕产业精深加工,瞄准不同的区域市场和消费群体,实行不同档次的分级包装,创新营销模式,完善供应链条,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效益,打造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全产业链条。
(本报记者 王永 见习记者 刘高君 通讯员 郑卫 张晓雪)
长清“第一书记”让穷村好看了富裕了
4月7日上午,长清区马山镇西太平村的100多名村民自发聚集在村委办公楼前,为任职期满的济南市房产交易监理所所长、驻该村“第一书记”郎咸颖送行。送行仪式前,村民们握着郎书记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他让我们这个穷了一辈子的村好看了、干净了,也富裕了。”一名村民激动地说。
西太平村位于马山脚下,全村共有170户、518人,其中贫困户78户、327人。郎咸颖到村后,认真调研,邀请专业规划设计单位,针对拓宽街道、建设广场、修缮房屋、清理河道、安装路灯等10项涉及民生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科学规划。
马山镇被誉为“道地药材之乡”,西太平村土壤多为沙土地,适宜种植中草药,郎咸颖带领村民种植中草药130亩,初步形成了规模效应,经济效益可观,对中药材种植实现了统一机耕、统一进肥、统一购买种苗、统一机收、统一购买喷雾器等设备。此外,利用当地适宜种植红薯的天然土质及气候条件,积极与省农科院对接,由省农科院提供济薯苗26种,在村里大力推广红薯种植42.3亩,亩产达1800公斤。投资8万元修建地瓜窖一处,容纳量可达20万公斤。红薯收益可达每亩3000元,中药材平均每亩收益3200元,带动56户贫困户脱贫。
此外,朗咸颖紧紧抓住***工作契机,在争取扶贫政策资金扶持的同时,极力整合社会资源,对村内道路、房屋进行了统一规划调整,新修两条水泥路,投资近200万元进行河道整治,并配套水利设施,开通自来水,村民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让贫困村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
(本报记者 张龙 通讯员 李娜 杜敏 李楠)
新闻推荐
A级物流企业授牌大会召开 山东诚惠物流斩获殊荣董事长李文宗:诚信立业
今年4月,诚惠物流获评国家3A级物流企业。图为诚惠物流园内,装卸工人在装车。记者郭尧摄2017年4月7日,中物联主办的A级物流企业授牌大会在昆明召开。会上,市物流与交通运输协会理事单位山...
章丘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章丘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