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后的洪山整治后的郎茂山山体
编者按 我们的地球用46亿岁的生命养育着世界70亿的人口,历经沧海变迁,她过度负重。我们能否再造一个地球,来稀疏一下密集的人口;能否再造一个地球,来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能否再造一个地球,为我们提供新鲜的空气?这些都不能。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好地球,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在4月22日第48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济南市国土资源局响应地球日宣传主题:“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倡导绿色简约生活——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来一起看看泉城济南的地球资源保护如何。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是刚刚闭幕的中共济南市第十一次党代会,谋划济南市未来五年全面小康美好蓝图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生态更加优美,未来要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打造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品质泉城”,天蓝、地绿、水清、泉涌的绿色泉城和生态家园将很快实现。
“一城山色半城湖”,一方土养育一方人,我们世世代代生活的泉城济南有什么样的故事呢?记者从济南市国土资源局了解到,拥有“泉”这张名片的济南不仅水资源独特而丰富,地热资源、山体资源同样富足。在地热资源开发和山体保护治理方面,他们下足功夫,“打造中国温泉之都”“显山露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们在为“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这个奋斗目标汇聚众智、勇于开拓着。
创“中国温泉之都”提升“泉城”品牌
“清泉石上绮丽流,杨柳婆娑碧波荡”,喷涌的泉水见证了济南千年的风姿。济南不仅有丰富的冷泉资源,还蕴藏着大量的温泉资源。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地热资源被大规模开发,2014年12月,中国矿业联合会正式命名济南市为“中国温泉之都”。为进一步挖掘地热资源潜力,将“中国温泉之都”金字招牌做得更响更亮,济南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济南市“中国温泉之都”建设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在全市开展“中国温泉之都”建设专项行动。
济南市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编制完成“温泉之都”发展建设总体规划。并结合北跨与西进东拓战略,在城市北部、西部、东部相继开展地热资源勘查工作,查清了地热温泉赋存条件、水质特点和资源储量。同时,进一步勘查特色温泉资源,开展平阴县玫瑰镇氡泉资源储量调查与评价工作,并为开发这一全国罕见的高氡含量复合型温泉创造条件。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济南将形成特色效应,重点打造一批有特点的示范工程。拟建设“8+4”温泉示范工程。重点打造提升已建成的8处示范工程:商河县裕都小区供暖示范工程、商河温泉基地康乐示范工程、商河温泉国际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济南乡村绿洲园林科技示范工程、商河旭润新城地热回灌示范项目、历城济钢温泉度假村医疗、槐荫淡水养殖所养殖、济阳海棠湾(国际)温泉度假村等项目。拟重点建设4处特色温泉示范工程:平阴玫瑰镇大孙庄、槐荫吴家堡、章丘枣园桃花山、天桥桑梓店温泉基地。
此外,今后济南市将继续探索完善地热资源开采回灌模式、成井工艺、操作流程、环境保护、监管方法等技术措施,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回灌规程,全面开展了地热尾水回灌工作,切实落实“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保障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根据计划,今年将建成一批特色温泉旅游、休闲示范项目,举办地热资源利用研讨会,全面总结推广地热回灌等相关技术,完善监测、监管等制度,推动地热开发、保护、管理规范化,全面提升“中国温泉之都”城市品牌影响力。
结合济南市地热分布特点,重点打造“一带两镇三区”地热资源开发格局“一带”:
结合济南市温泉分布特点,打造以北—东—中—西(商河、济阳—章丘—历城—天桥、槐荫、平阴)为主的沿黄泉水旅游观光带;
“两镇”:
重点打造商河温泉基地、城郊休闲度假区两个特色温泉小镇;
“三区”:
以商河、济阳地热温泉为主打造北部地热供暖示范区,以槐荫、天桥、平阴地热温泉为主打造西部温泉旅游示范区,以历城、章丘地热温泉为主打造东部温泉休闲示范区。
显山露水 像保护泉水一样保护山体
山泉河湖城相映生辉是济南的特色禀赋。做好“山”的文章,推进“青山入城”,让泉城显山露水是广大市民的殷切期盼。近几年,围绕生态济南建设,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共完成“三区一线”(城市规划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交通沿线)165座破损山体治理任务,治理破损面积1860万平方米。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改善了治理区的生态地质环境,恢复了地质地貌景观,提升了城市形象,让泉城的山更青、水更绿,让市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一城山色”的济南到底有多少座山?这名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13年7月开始启动山体调查工作,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已初步查明济南市山体资源的现状。济南市共有山体642座,城市建设规划区的独立山体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东部,山体主体由灰岩构成;城市规划区北部的山体规模普遍较小,山体主要由闪长岩和辉长岩构成。
“齐烟九点”之一的卧牛山,是济南市的重点整治工程,作为华山片区开发建设的先行工程,创新“正视现实,尊重历史,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保持原有特色,立足现有资源,依托开采的矿坑和形成的水面,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提升区域品位,打造成精品工程”的治理思路,高规格、高标准制定了治理方案。2013年4月动工建设以来,卧牛山整治工程已基本完成,治理面积1027亩,集生态、休闲、健身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卧牛山公园已初具规模。
在扎实推进破损山体整治的同时,为加强泉水保护工作,济南市国土资源局积极采取源头预防措施,2016年基本完成了城市建设区外泉水直接补给区内112座山体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并正在编制《济南市山体保护办法》。
下一步,对仍存在破损较严重的山体,将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县、区负责投资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山体保护立法工作,加强管控,依法保护宝贵的山体资源;加大违法开采等破坏山体行为的查处力度,实施联合执法,坚决遏制破坏山体行为。
用心筑造地质灾害防治“生命工程”
济南地处鲁中山区北侧,山区与平原交接地带,地形地貌变化较大,地质构造复杂,受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质灾害较发育,主要类型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等。所以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济南市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们从来不敢松懈。
“这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用心干好了,群众就再也不用因暴雨来临而担惊受怕。”这名负责人表示,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济南市共发现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246处,其中突发性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隐患主要分布在市中、历下、天桥、历城、长清、章丘、平阴等多山地区,该区域地形地貌变化较大,地质构造复杂,山体裂隙发育,沟谷纵横,河流源短流急,并多有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在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作用下,易发生灾害。济南市正常年份雨季于6月初开始,9月底结束,其间为地质灾害多发期和重点防范期。
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济南市国土资源局始终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来抓,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明显,未出现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每年汛前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通过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告知受威胁人员如何避灾、如何逃生。同时,在危险性大的隐患点安置了视频监控设备,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变化情况。汛期还和市气象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提醒受威胁群众提前做好防范、避让。
济南市国土资源局近几年完成了历下区燕翅山地质灾害、二环东路怪坡路段山体崩塌、市中区七里山崩塌、育晖学校附近山体崩塌、天桥区药山崩塌、历城区大南营村山体崩塌、槐荫区拥军路西侧山体崩塌等10余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消除了灾害隐患,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组织开展了历城区阁老村、崔家村和长清区大娄村等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避让工作,有效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威胁。 (本报记者 王宝泓)
新闻推荐
伊莱特航拍锻造工艺6.9米风电法兰□本报记者李栋印作为济南市的重点项目之一,3月22日上午,山东伊莱特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高合金钢及有色金属锻件项目举行开工仪式。该项目今年年底完工后,主要...
章丘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章丘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