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博物馆汉碑室内,汉碑排列整齐。本版照片均由记者钱欢青 摄被康有为誉为“天下名碑”的景君碑□本报记者 钱欢青 发自济宁
俗话说“汉碑三字为宝”。就历史考古和书法研究而言,年代愈久远的碑刻,就愈有价值。那些屈指可数的、历经两千多年天灾人祸保留至今的汉代碑刻,弥足珍贵,它为后人研究历史、书法、雕刻等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汉碑如此珍贵,存世却极少。根据济宁市博物馆原馆长朱承山掌握的数据,全国汉碑的总量是68块,济宁市就有39块,其中曲阜26块,邹城2块,另外11块,则都在济宁市博物馆,所谓“中国汉碑半济宁”,这个说法一点儿也不过分。它们也成为我国古代石刻艺术中的瑰宝。
济宁为何会有如此多的汉碑?这些汉碑的历史价值和书法价值究竟何在?其发现和流传过程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近日,记者奔赴济宁市博物馆,意在一一揭开这些谜团。
好心建室护汉碑,反被告状
在济宁市博物馆院内东侧,有一座并不起眼的房子,和不远处的铁塔寺、声远楼遥相呼应。
房子虽不起眼,名气却很大,它叫汉碑室,又被称为“小金石馆”。房子里,放着11块珍贵汉碑,几乎块块都是国宝级文物。而这房子本身,也早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承山告诉记者,汉碑室的建设本身,也是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济宁汉碑的收集过程十分漫长,到清代时,一部分汉碑存放在济宁文庙的明伦堂里,1929年,文庙很多建筑倒塌,明伦堂也没有幸免。汉碑风吹日晒,而且不断有人从碑上拓拓片,给汉碑带来损害。当时济宁的教育局局长王大恕看到这番情景,非常痛心,于是带头捐款,并且发动教育局的职员捐款,在教育局门前修建了五间屋子,把那些汉碑移入其中进行保护。汉碑室于是“诞生”。
按理说,王大恕这是办了一件保护文物的大好事,但结果却出人意料:汉碑室建成后,济宁本地的几个文人给省教育厅写信告状,说王大恕修汉碑室是为了将公家的文物据为己有。省里接到告状信后十分重视,立即派出调查组奔赴济宁调查。调查的结果是:王大恕建汉碑室不是要将文物据为己有。最后,省里对王大恕既未表彰,也未批评,事情就此了结。但长远来看,王大恕此举显然泽披后世———84年之后的今天,汉碑室依然矗立,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如此多的国之珍宝。倘若当初他不建此室,任由汉碑风吹日晒,这些“国之珍宝”的结局,还真不好说。
黄易与济宁汉碑的不解之缘
走进汉碑室,一排汉碑矗立眼前,汉碑之后的墙壁上,还镶嵌着一些汉画像石。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
这些碑刻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碑面虽然有些斑驳,但透过斑驳的文字,内容依稀可辨。每一块汉碑,仿佛都在默默诉说自己的故事。为什么在汉代,这里会出现这么多的碑刻呢?朱承山表示,济宁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孔子重礼教的观念在济宁影响深远,自古就有树碑立传的传统。而汉代长时间的安定和平,也带来当地经济繁荣,为汉碑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文化的发展,也为济宁汉碑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了客观条件。
其实,早在宋朝,人们已经开始注意收集汉碑了,欧阳修就曾在济宁收集过汉碑。如今汉碑室中的不少汉碑,之所以能集中一处保存至今,和一个名叫黄易的清代学者密不可分。
黄易,清代书法家、金石家,生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逝于嘉庆七年(1802年)。黄易本是浙江钱塘人,幼承家学,工书画,精篆刻,与丁敬齐名,世称“丁黄”,为西泠八家之一。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黄易任济宁运河同知,下车伊始,即应任城书院山长盛百二之请,以汉隶书写《朱子家训》。盛百二请工匠刻石,立于书院。碑文刻成,文人墨客接踵前往观赏,不少人还拓印成帖,以作临池范本。这年五月,内阁学士翁方纲来到济宁,黄易与济宁知州刘永铨一起陪同翁方纲赴学宫观览汉碑。随后将久埋地下的东汉中平三年(186年)尉氏令《郑季宣碑》掘出,得以审查考证。这块《郑季宣碑》,就立在如今的汉碑室内。
黄易在济宁做官时,对金石碑刻的考察和收集达到了极致,他不辞劳苦,走遍了济宁的山山水水,嘉祥武翟山、随家庄和邹城两城(今属微山)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身影。每遇所得,即使断石残字,亦亲手摹拓,妥善珍藏,“收金石碑刻至三千余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六月,黄易发起了捐资发掘和重修武梁祠的倡议,并列出了详尽的保护计划。历经年余,沉睡地下千年的武梁祠汉画像石终见天日,并得到妥善保护。其中,一部分重要的刻石被运到济宁的学宫和衙庙,大部分则在嘉祥就地建室保存。黄易此举,使得百余年后,费慰梅等学者得以见到这批汉画像石,并对国际美术史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如今依然矗立在汉碑室中的武荣碑,就是黄易在发掘和重修武梁祠时运到济宁的。
开山炸石发现珍贵刻石
如果说黄易收集汉碑属有意识的文人行为,那么有的石刻被发现则纯熟偶然。其中,现存于汉碑室的“禳盗刻石”,便是偶然“现身”。
朱承山介绍,1982年,济宁市金乡县的老百姓在开山炸石时偶然发现了带字的刻石,可惜的是刻石被炸为数块。刻石虽然只有一百多字,却极为珍贵,经专家考证,该刻石年代为西汉中早期,是我国现存西汉刻石中文字最多的一块,已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根据专家推测,该刻石应该是山坡某古墓的压槛石,所刻文字包括“诸敢发我丘者,令绝毋户后。疾设不详者,使绝毋户后”等内容。意思大致是:凡是敢盗发我坟墓的人,叫他断子绝孙;即使不是有意破坏者也一样,请不要出卖我告诉别人。该文以墓主人的口气,严厉咒骂盗墓者。可见墓主人在生前就修书已毕,恐惧后人盗墓,颇费心机地口授咒骂盗墓者之语,令民间刻工刻在墓口压槛石上。依据这些内容,这一刻石在出土后被命名为“禳盗刻石”。“禳盗刻石”在书法史上的价值也非常大,其书体具有古隶的特点,不少字带有浓厚的篆意,相同的部首偏旁时有变化,是由篆向隶书过渡的字体。凿刻技法单刀直取,线条纤厚,极少修饰,质朴无华,为研究西汉文化、民俗、书法碑刻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真切感受中国汉字发展的全貌
汉碑,顾名思义,乃刻于汉代之碑。那么,这些汉碑究竟刻了些什么内容呢?又有哪些书法艺术和历史研究的价值呢?
以武荣碑为例,所刻274字,记载的便是武荣一生的经历。武荣碑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所刻文字所占面积不过全碑的三分之一,碑的原始特征较为突出,是考证汉碑早期形制的珍贵史料。
另一块“景君碑”,是众多汉碑中最典型、最完整的代表。“景君碑”的全称是“汉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铭”,碑文为隶书,共561字。该碑立于东汉汉安二年(143年)。景君名遽,是汉功臣景丹的第五代孙,济宁人,曾任河北大名县司农,益州太守,北海相。汉安二年秋病逝。碑文是对景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歌功颂德。“景君碑”形制比较完整的,有碑额、碑座、碑穿。其文字字形稍长,结体宽博,笔画平直方劲,与汉隶方扁的特征不相吻合,有凌厉奔腾之势,该碑的书法结构淳古、风神飘逸,属于隶书中的佳品。它是隶书接近成熟的杰出作品,它有些向下垂的竖画,保留了一些小篆的特征,同时又开启了楷书悬针和垂露的先河。对于人们研究书法艺术、研究汉字的演变规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景君碑的书法价值:清代康有为评价它为“古气磅礴,书法劲健古雅,瘦硬挺美,为天下名碑”。
汉字的成熟离不开汉隶的形成这—重要阶段。正是因为有了汉代时“隶变”、“八分”,才使得汉字由初时篆体的圆转笔势发展为折笔方块字的隶书,由圆入方、由繁入简,为楷书的出现和流行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包括济宁汉碑在内的这些实物佐证,今人便无法真切地感受和把握中国汉字发展的全貌,作为语言文化载体的汉字将会出现一个认知断层。汉碑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这也使得济宁汉碑室成为众多书法家的“朝圣”之地。
新闻推荐
□ 本报记者杨 坤 通讯员 孙晓东 苏培银 陈 东 董 青“蒜都清霾”声势...
金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