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奇报道7月17日,李树昌老人向记者讲述抗战故事。□本报记者王浩奇
本报通讯员韩洪波
1943年夏天,金乡县霄云镇店子村,13岁的李树昌正坐在院子里洗地瓜,准备帮母亲做饭,随着“哐”的一声门被撞开,明晃晃的刺刀将他闪了一下。一名饿极了的日本士兵,身着黄色军装,手端长枪,闯了进来。
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日本鬼子痛恨已久的李树昌见鬼子直奔厨房抢吃的,正要上前阻止,被身后的母亲一把揽了回去。只见那鬼子实在找不到其他什么吃的,就抓了三四个鸡蛋,看也没看他们娘俩一眼就狼狈地逃走了。李树昌偷偷地跟到门外,看见鬼子边走边磕破鸡蛋喝了起来。
“别人来抢东西,自己竟然连声都不敢吱一声”。李树昌第一次见识了鬼子的蛮横,从那以后,便一心想参军打鬼子。当时,李树昌的大叔李学仲(音)是一名共产党员,经常召集其他党员和思想进步的村民在村里开会。他经常去给大叔打下手,时间长了,他听说村里有很多村民都牺牲在了抗日活动中,“有的刚结婚还没有孩子,有的才十七八岁……”
1944年6月,在李学仲和村里其他抗战英雄的熏陶下,14岁的李树昌在鱼台参加了金乡五区中队,成为一名小通信员。
当时,李树昌经常在金乡、鱼台一带来回活动,为大部队送信。路上有很多鬼子据点和岗楼,“几个鬼子和汉奸端着枪在上面不断走动。”为了将信息安全送达,他经常绕偏僻的小路走,饿了就薅野草吃,困了就睡在野外。
1945年春天的一天,他们中队接到命令,为了防止驻扎在金乡、鱼台一带的日军驰援,配合大部队在济宁城区展开一次大的战斗,他们要将敌人从胡集通往八里庙的60里驰援线破坏掉。为了不暴露目标,他们选择在夜间行动。
李树昌年龄不大,但聪明伶俐,他学着大人组织村民在南北方向公路上东西挖沟。10人一组,每里需要挖2—3处沟,每个沟要挖1米多深。李树昌说,当时,公路沿线的上千名老百姓一呼百应,一时间都参与到了破坏敌人交通线的行动中。“还是老百姓好啊,离开群众真是寸步难行!”采访时,85岁的李树昌仍不断感叹。
第二天天一亮,他们顺利完成了任务。“这时候,大部队已经和敌人开战了。”李树昌回忆说,他当时看到很多八路军爬上济宁的南门,后来才听说这次的行动拉开了解放济宁城的序幕。
1945年五六月份,抗战即将胜利,李树昌被派去到单县曹马集送情报。走到那里,看到八路军正在俘虏一支日本军队。一位穿着黄军装的日本司机举着手、低着头,蜷缩在日本军车跟前。“真是太狼狈了!”李树昌说,想到当时去他家猖狂抢鸡蛋的鬼子,当时心里特别解恨。
抗战胜利后,李树昌经常梦到村里那些为抗战牺牲的党员和村民,家住县城的他经常回村缅怀英雄。“村里七八个烈士中就只有一个有后代的,很多烈士十七八岁就牺牲了。和平年代不应该忘记他们。”离休后,李树昌征得村民同意后,在村里为烈士修建了一座纪念碑。
85岁的李树昌,每逢清明节和9月3日都要去村里清扫碑前的灰尘,给烈士们说说话,给村民们讲讲当年抗战的事。“这不光是当年抗战的一个见证,更能教育后人,铭记历史。”
新闻推荐
□侯成旭报道本报金乡讯为更好地查找夏季高温期线路可能存在的问题,近日,金乡县供电公司开展了输电线路夜巡活动。工作人员身穿反光衣,携带红外测温仪器、测温枪、电筒、绝缘棍等工具,对...
金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