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面对每况愈下的经营形式,戴阿大做出了割爱出铺的决定,然而,这样大的一份儿产业,当然不是什么人都敢伸过头去试一试,那么戴阿大把这份自己苦心孤诣经营数年的偌大产业易于谁手了呢?小远带您继续探秘———
记者周远
话说老戴准备出卖玉堂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了济宁各方的注意,然而,要说有眼光,有策略,还要说这个济宁东关的“药鬼子”冷长连。话说老冷呢,本是济宁有名的绅商,手下本就经营着德聚药材栈和德聚钱庄,是一位有钱有势的实力派人物,在商界中也是一位佼佼者。在这之前,他就一直深谙玉堂酱园的经营利弊,且对济宁酱菜业的前景极为看好,尤其经营了几十年的戴氏玉堂已是名声在外,他接过来不需要过多宣传就完全可以大展旗鼓,用咱现在的话说就是基础高,平台好,资源又有优势,那肯定有钱赚嘛!不过老冷这个人很有眼光啊,很有心计啊,他不傻啊,他知道戴氏玉堂为啥要转让啊,这年头,光是产品好不行啊,咱后边还得有人啊,说白了吧,官商不勾结那都做不成大事儿啊!非得有官家在里边入股才能把这买卖不卑不亢的经营下去啊,要不然,别说是他,就是再来一个冷长连估计也撑不住上下两边儿的盘剥啊!可找谁呢?
商途逢险,幸遇吉星高照
老冷底子打得不错,这脑子转得也挺快,话说想当年,那老冷在清朝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的秋末冬初之际,带着一批药材由运河乘船到南京销售,时逢价格暴跌,药材无法出手,他只好住进一家客栈等待转机。谁知,过了许多天,他等来的不是价格上涨,而是一场连阴雨,眼看着存放客栈的药材将要发生霉变,冷长连的心头真是雪上加霜,叫苦不迭。那老板用现在的话说也是个见风使舵的势利眼儿,看着哥们儿不行了,心想你别到时候连饭钱都结不起了,“拉倒吧!您啊,自求多福吧!”老板不仅停了他的伙食,还一天三遍的跟他要店钱,嘴里整日还不干不净地冷嘲热讽。老冷心里那个气啊,又撒不出来,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啊?没办法,他一面笑脸跟老板周旋声称一定尽快给钱,一面四处打听行市,看能否将药材尽快出手。话说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这当口,同住一店的房客告诉他,这新上任的两江总督孙玉庭乃是我山东济宁人,这同乡之谊说不定可以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呢!但老冷心想,咱跟人两江总督一没血缘二没交情,单凭个“同乡”二字,人家凭啥帮咱啊?
不过有句老话说的好:病急乱投医,那时节,能有一线希望他也想着要抓住的,壮了壮胆子,算了,反正横竖一个“死”,认了!老冷硬起脖子,挺起胸膛,带着壮士断腕的决心,在一路昂首挺胸的齐步走中来到了总督府外围,又在即将走上衙门口时低头哈腰,用一种极其谦虚又极其谨慎的姿态面见了总督府的管家。总管很是客气的接见他后,认真听取了他关于自己身份和面临情势的汇报,并在双方会谈之后,请他先回客栈。
事隔两日,咱现在说一句度日如年对他老冷当时都绝对适用啊!他那时候让人“请”回来会儿就想着:完了,真是没事儿找刺激,肯定白扯淡了,哎,还是自己回去想辙吧!
哎,真是峰回路转啊,就这两日之后的一个艳阳高照的上午,那天儿好的,你都不能想象,蓝天白云的,要搁现在是绝对看不到了,空气清洌洌的,特别让人幸福的上午,在一队人马的簇拥下,一顶八抬大轿停在了老冷住的客栈外面,跟班的衙役到店内通禀称孙总督来此回访济宁同乡冷长连先生。娘亲啊!这待遇,也太高了!把个老冷惊得呀,下巴都掉快下来了,不过,他还是托起下巴,很是不卑不亢的面见了当时的孙总督———孙玉庭。说到这孙玉庭,咱们后面还有好长一段关于他以及他家族的描述,在此不过多赘述。
先就当时双方的友好会晤简单描述一下,孙玉庭与冷长连二人亲切友好的会见后,客栈老板极尽谄媚之能事,端茶倒水那自不必说,一边跪候着一边笑盈盈地问长问短,直到被孙总督带来的下人给搀出去时,还两眼含泪特别苦情地看向孙总督,被孙总督春风一笑完全无视过去了。
回过头来再说冷长连,那见了领导也是亲切友好的不行,孙玉庭书香门第再加上又对此事颇多关注,自然频频问询老冷究竟遇见啥难处了?老冷也是一说到伤心的事,眼睛含着男儿不轻易流的泪水,如此这般,这般如此的向孙总督一番哭诉。说到最后也是非常不好意思的表达了自己想要求点儿支援的意向。“那没问题!你要多少吧?”孙总督真是,那绝对的,相当的够意思,说罢拿起自己的钱包就塞给了老冷,也不看看包里一共多少钱。
出门时候,孙总督特别对着店老板用无比温煦的笑容和冷酷的眼睛以及不温不火的口吻表达了让其多多照拂自己同乡的意愿。“那是,那是!”老板那表情,再看向老冷时哪还是一脸的不屑啊,那是一脸的谄媚啊!把冷长连奉为上宾不说,天天好茶好水的伺候着,冷长连自然也是一解前日之辱,心中对老孙那是感恩戴德啊!
在离开南京之前,他专程去总督府里拜访兼辞行,总管按着孙玉庭的吩咐交给他500两银子和一封书信,让他帮忙捎回老家。回到济宁,老冷立刻前往孙府拜见并呈上书信和白银1000两。因书信中已注明是捎回500两,那孙府家人就问了,怎么是1000两啊?老冷就说了:“这是我做生意赚的,也是孙总督帮忙,这不就是个意思吗?还请笑纳啊!”“不行不行!”人孙府家那派头,绝对很清廉的,坚决不收老冷那500两银子,不过老冷因此就攀上了孙家这层关系,从此后两家关系也是越处越深。
孙冷联手,合营姑苏玉堂
话说回来,因为有这样深厚的关系,老冷自然而然就想到了跟孙家联手。说实话,老冷想跟孙家联手,除了是想报孙玉庭的庇佑之恩,更多是想借助孙家的权势。一旦有了官宦政要的庇荫,戴某人遇到的那些官欺民挟的麻烦自是全然不在话下了,再加上冷孙二人在济宁都是有头脸、有影响的人物,他们俩联手,试问谁与争锋?
打定主意,老冷便专程前往孙府提出了合买玉堂的想法。起初,孙府并不同意,倒不是对那偌大的产业不动心,主要当时清政府不准官员经商,孙府乃朝廷要员,自然不敢随便捋虎须。但后来经不起老冷那一番游说啊,还是动心了,答应和老冷一起,把这份儿产业买下来,一家出资500两,一部分用作收买玉堂店铺的费用,另一部分可以用作下一步的经营资本。
就这样,在清嘉庆二十一年年底前后,冷孙两家合资把个“姑苏戴玉堂”买了过来,但过去生意人讲究卖店不卖号,在买过来之后,两家把那“戴”字儿去掉,将店铺更名为“姑苏玉堂”。
按照双方事先约定,姑苏玉堂虽属两家共有,却不由任何一家直接经营,而是由聘请的代理人挂名经营。这样一来,孙家既可以避免官吏经商之嫌,冷家也不用放弃自己的药材栈和钱庄生意,可谓两全其美,皆大欢喜。玉堂代理人按照冷孙两家的协议开始置地造房,扩大经营。将店铺门面由原来的3间改为了6间,还在后院建起了5间小楼,扩大了作坊,增加了产品种类,员工人数也由原来的10人左右逐步增加到了近百人,玉堂的生意兴旺空前。虽然两家都有不直接经营的约定,但作为商贾出身的冷长连因为惦记自家的产业,还是会时常到店里去走动走动,这对玉堂的兴旺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据有关文献记载,近年发现的《玉堂酱园老店》印模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本店在济宁州南门桥西河南涯,开设悠久……于道光三年分设玉堂东店,在小闸口下河东涯;又于道光十年分设玉堂北店,在道门口路东。本铺只有在济三处,并无外郡分设……赐顾者,须认金如意葫芦招牌为记,恕不致误,谨白。”从此可看出,姑苏玉堂刚在济宁市场崭露头角时就发现了假冒者,玉堂因此不得不引发告白,以制止假冒伪劣泛滥。由此,亦可看出其经营之兴旺耳!
话说这姑苏玉堂在经营管理之初所实行的代理人制度,是将代理人作为一个傀儡,幕后仍由两家进行操纵,代理人放在现代就属于个执行经理类型的,当然时时事事都得听从于幕后主人的调遣。两家要是意见一致还好,要是意见不一致,代理人就不知道该听谁的了,到最后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这代理人活得生不如死,冷孙两家也是觉得这样下去对店里生意影响不小,不说店员们对这位代理人难以产生尊重,就是幕后二位东家都很难喜欢这位代理人了,后来两家商量了下,决定实行经理总管制,这种经营思路就是放在现在都是很潮的,不能不说那时候他们的眼光很前瞻。所谓经理总管,其实用现在话讲就是总经理,总经理可以做一切他认为对的事情,只要能赚到钱,两家谁也不对店里的生意过问。经过两家的共同推举,梁圣铭作为姑苏玉堂的第一代总经理问世了!
那么,这位作为玉堂发展史上颇具代表性的第一人究竟把玉堂带到了怎样的一个境地呢?是空前兴旺?还是每况愈下?玉堂是如何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的变革时期?这中间,玉堂幕后的两位老东家又对它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且听下回分解。
新闻推荐
一种叫做“捷信店内分期付款”的店内消费贷款服务近期出现在济宁的很多家电和手机卖场。记者了解到,提供该种贷款的捷信,是中东欧地区最大的国际金融投资集团PPF旗下的全...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