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
宋娜刘敦亚
“从哇哇直哭到咬牙坚持,从朦胧的喜欢到爱上舞蹈,是一种信仰让他们在舞蹈中找到了力量。”也正是这种信仰,带着邢莉走过与舞蹈为伴的38个年头。
“今天还扳腿么?”8岁的小女孩一边跳舞一边望着眼前穿着舞蹈服装、一脸慈祥的老师。“扳。”话音刚落,教室里一片肃静,几个孩子对着镜子摆出最美的姿势,眼角不时滑出了几滴泪水。“5、4、3……”一旁的指导老师倒数着数字,屋外的年轻人正轻声聊着天……“屋外的都是家长,其中有几个是我的学生,上课的老师也是我的学生,二十多年前他们跟这些孩子一样,一扳腿泪就不听使唤地往外流,跳舞就是这样……”
邢莉练功房里不经意的一幕呈现了舞蹈和她的故事。“他们大多从6岁开始学舞,18岁就离开这里去往更大的舞台。”每个周末邢莉都在练功房和“孩子们”一起度过,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她和年轻老师们一起指导孩子们动作的每个细节,和他们一起经历舞蹈所给予他们的每次喜怒哀乐。
邢莉简介
邢莉,1962年生人,济宁市舞蹈家协会主席。
她开辟了济宁市舞蹈“第二课堂”,培养了许多舞蹈爱好者和特长生,向北京舞蹈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上海戏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四川音乐院、重庆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省内外重点高校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她个人先后被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山东省先进少年儿童工作者称号;被山东省文化厅、省舞协评为山东省少儿艺术辅导优秀教师并获得山东省金牌教师指导奖。
“遇见舞蹈,是人生的一种幸运”
1976年12月,正在济宁一中上学的邢莉被济宁文工团选中,年仅14岁的她要去做一名专业的舞蹈演员。“当时的我特别兴奋,也许是家庭氛围的影响,从小我就喜欢蹦啊跳啊,一听到要去文工团学舞蹈,那种源于骨子里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就这样,邢莉带着喜悦和憧憬走进了文工团的大院,正式开始了她的舞蹈人生。
然而,一切并非想象中那么顺利。并未受过一天舞蹈专业训练的刑莉,到了文工团才发现,舞蹈不仅是“蹦蹦跳跳”,更重要的是基本功和表演。“当时我跳舞的条件并不好,膝盖是弯的,这对于舞者来说,是大忌。”邢莉回忆道,为了克服这一点,她逼着家人将她绑在树上,一个腿在上一个腿在下,一绑就是两三个小时,眼泪常常顺着脸颊往下流。很多次,她疼得休克了,可是第二天还是坚持练习。
邢莉还利用每次训练之余,让老师将鞍马倒放在自己腿上,然后让一个很重的同事站在鞍马上帮着她压腿。常常,咬着牙、满脸泪水地说着“继续”。不仅如此,她还不放过电视前的休息时间,一坐下来,就将腿伸到桌子上,腿下坠一个重重的哑铃……
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邢莉的腿慢慢直了。“很多次,我也像初学的舞者一样,一压腿就哭得稀里哗啦,疼得稀里哗啦,可是第二天又不声不响地跑去练了。”邢莉讲道。
这就是舞蹈。邢莉也说不出为什么她一次次地能忍受剧痛地坚持着,邢莉就是这样“痛并快乐”地与舞蹈相识、相知、相恋。在邢莉看来,这辈子遇到舞蹈是幸运的,“每次坚持到最后,感觉全身充满了力量,有什么比这些更让人满足和开心的呢?”
“用舞蹈讲述着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
1981年12月,邢莉离开了济宁文工团,到新组建的青少年宫工作。当时19岁的她开始一边教学一边表演。1982年4月,她首次登上了省级舞台,在一部反映农村丰收喜悦《喜送万金粮》舞蹈表演中,惟妙惟肖地上演了一位农家女孩对粮食丰收朴实的幸福感和真切的喜悦感,获得了省级一等奖;1989年4月,她又以《金蛇狂舞》里的出色表现,拿到了省文化厅的二等奖;1989年5月,由她创作并表演的舞蹈《稻草人》,拿到了国家级的奖项。也就是从那时,她开始踏上了舞蹈创作的旅程。“舞蹈其实也是一种语言,它可以真切地记录着我们的生活、人文及风土人情。”邢莉讲道,“我最开始对舞蹈创作感兴趣是从《采菱》这部作品开始的。当时创作的灵感源自微山湖上一群采菱姑娘,他们撑着一叶扁舟,边采菱边歌唱,那种场景着实吸引了我。”“我要拍下他们的一举一动,可是相机无论怎么拍,都无法完整地记录这些情节。当时我就一边看着她们一边模仿她们的动作,不知不觉,我感觉自己像在跳舞。”邢莉回忆道,为什么不能用舞蹈来记录下这里的风土人情?用舞蹈传递出这里的美丽?于是,她开始不断地琢磨,和微山湖上的采菱姑娘一起唱歌、一起嬉戏、一起采菱,随后,一部颇具微山湖乡土特色的舞蹈《采菱》就呈现在观众面前了。“舞蹈一旦和本土文化相结合,才能真正焕发生命力,才能抓住最有味道的内容。”正是有了这次民间采风的经历和感悟,邢莉对舞蹈认识有了“升华”。
随后,她又创作了《采莲姑娘》、《微湖童心》、《荷花仙子》等反映微山湖沿岸乡土民情作品,赢得了省、市级嘉奖。2000年孔子文化节期间,邢莉结合本地渔鼓改进的曲艺类舞蹈《断机教子》,得到了国内外舞蹈界的广泛好评,并获得了省文化厅一等奖。“如果说以前我爱上了舞蹈的‘外表\’,青少年宫这几年,让我真正爱上了她的‘灵魂\’。”邢莉感慨道。
“渐渐地,舞蹈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1995年,邢莉在完成《故乡情》舞蹈专场晚会后,正式退出了舞台,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教学中。邢莉精心为不同年龄段的舞蹈爱好者量身定做每一堂课,利用每周的一、三、五,为很多爱好舞蹈的中小学生开辟了“第二课堂”。“很多学生六岁就到少年宫学习舞蹈,一直到高中毕业。他们并不是为了中考、高考,只是作为一种业余爱好,一跳就是十多年。”邢莉告诉记者,从他们身上,她更多地看到了舞蹈的魅力和精神。“跳着跳着身心就投入进去了,舞蹈有一种生命力,在旋律的起伏间,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跳舞的人。”跟邢莉学习二十多年舞蹈的小惠(化名)老师讲道,“每当压力大、心情烦躁的时候,我都会来练功房跳舞,有时音乐刚一响起,很多事情就已经看开了,心情也放晴了。这就是舞蹈的魔力。”“很多孩子二三十岁了,尽管不从事这个行业,每周还跳上一两个小时。有时候,还专程打电话过来,和我切磋切磋。他们说,‘这辈子离不开舞蹈了。\’”说到这里,邢莉的眼里布满了泪水。
这些年,邢莉自己也记不起带过多少学生,“有的走上了专业的舞蹈道路,有的继续深造,还有的像她一样成为了老师……”每年春节长假,她总是从一个聚餐到另一个聚餐,“和孩子们一起重温那些由舞蹈陪伴的日子。”“一般从小跟着我学习舞蹈的孩子,只要没有半途而废,考舞蹈专业都没问题。每年,从这里走出去的特长生不少,很多都考上了挺好的大学。当然,也有一些中途停止跳舞的,怕耽误学习停了两三年,等再回来时,我大多都不再接受了。这也是我的倔强之处。”邢莉讲道。
在邢莉心里,那些半途而废的学生,并非真正喜欢舞蹈,没有将舞蹈作为一种信仰来对待。“再回来,也不一定能够学好。毕竟,舞蹈是用情感诠释的肢体语言,没有热爱,就不会跳出深度。”“前年,跟着我学舞蹈十多年的两个孩子考上了北京舞蹈学院,当时他们的文化课考得也不错,上个好大学没问题,但他们就是打心里喜欢舞蹈,对舞蹈有种痴迷……这些让我很感动。”邢莉讲道。
如今,每个周末邢莉都在艺术馆二楼练功房和学生们一起度过。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按照不同的年龄段分成不同的课堂,一天下来7节课基本不停歇。甚至,有时连吃饭也得带上来吃。“渐渐地,舞蹈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尽管已经离开了舞台十多年,但每周看着这些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我又像回到了舞台。”邢莉讲道。
邢莉正在教孩子们跳舞
新闻推荐
死记硬背没效果,掌握方法是关键■见习记者彭姝电话号码、身份证号、银行卡号……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数字需要牢记;单词、方程式、古诗、课文...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