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曹俐 曾几何时,手表是每个家庭都期盼的奢侈物品。然而,时光流转,在滴答滴答的钟表声中,修表匠的光辉岁月渐渐远去,这一民间的老手艺也经历着辉煌、衰落及复苏的轮回。但与“表”打交道近20年的邵作峰,仍然坚守着自己钟爱的事业,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他依旧坚守着。现在他有一个心愿,那就是把修表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20年,他每天“玩弄”各种手表的零件
26日上午,天气微热,空气中弥漫着夏天的味道。浣笔泉路两旁的树荫覆盖着这条人来人往的小道,树影斑驳,商户们忙活着自家生意。在浣笔泉路北首,有这样一家简陋的修表店,店里装饰简单,柜台上摆放了一个玻璃柜,里面七零八落地摆放着一些手表的各种零件,再加上一个板凳,这就是修表匠邵作峰修表的“工作室”。
上午9点半,记者来到邵作峰的修表店时,他正在认真地为顾客修理手表,手里拿着小镊子、小钳子等修表工具,动作娴熟。“这块表由于使用的时间太久,时轮磨损了,只要更换一个新的时轮就可以了。”邵作峰告诉记者,修表近20年的时间里,他修表无数,对不同时代、不同产地的表的零件都有研究。“小时候,我就很喜欢手表,经常摆弄各种手表。”回忆起与表的缘分,邵作峰告诉记者,一切都是源于自己的爱好。“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拆卸各种手表。后来为了谋生,就专门拜师学了修手表这门手艺。”1995年,邵作峰在老家汶上南站学习修手表。从最初跟着师傅学技术打下手,到后来技艺娴熟,邵作峰开始了自己近二十年的修表生涯。1998年,他与妻子一起来到济宁打拼,以修手表养家糊口。
修表行业衰落时,他也没转行
“一开始,在浣笔泉路摆摊修手表,一张桌子、一把凳子就是所有的家当。”说起刚来济宁时的场景,邵作峰仍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在外摆摊最怕的是,遇到刮风下雨天气。就这样,邵作峰和妻子风里来,雨里去,5年的光阴在修表的时光中流逝。直到2003年,他才在浣笔泉路北首租赁了一个10平米左右的门面房。
尽管修表是一个很不起眼的行业,它却养活了邵作峰一家人。回想起修表行业最辉煌的那段时间,邵作峰感慨万千。他说,当其他人考虑选择以什么行业为生时,修表匠成了众人羡慕的香饽饽,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修表的行列,但因为戴表的人也越来越多,所以他从没担心没生意,每天来修手表的人络绎不绝。“人多时,在板凳上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视线从未离开过手表。”
这样看来,一切都会越来越好。那时,邵作峰怎么也没想到,如此红火的修表生意也会陷入经营危机。从2004年开始,修表生意日渐式微,之后的10年里,修表匠难以维持生计,大多同行都退出了这个曾经辉煌的行业,曾经街头巷尾常见的修表摊,变得难寻踪迹。“修表生意最红火的时候,浣笔泉路上就有十几个修表店,而现在仅剩下两家修表店了。”邵作峰说。即便如此,邵作峰也从未想过离开,生意最差时,他依旧坚守这门老手艺。
“我愿意手把手地把自己的手艺传授给他人”
近20年的时间里,邵作峰见证了修表行业的繁荣、衰落与复苏。“近几年的生意比起修表行业最萧条时,有所好转。”起初,手机的迅速兴起,人们用手表看时间的习惯逐渐发生了改变,“而现在手表成了一种装饰品,特别是很多人喜欢戴高档的手表,这让曾经没落的修表行业又有了市场。”他告诉记者,现在经常接触名表,这也对他的技术要求高了许多。修表行业的复苏,邵作峰又看到了更多希望。
对于修表这一老行当来说,修表手艺的传承也是修表匠们最为担心的。“修表匠都是一些老手艺人,现在,愿意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人少之又少。”说起修表手艺的传承,邵作峰叹息道,每天守着这个小店铺,赚钱有限,哪个年轻人愿意把青春耗费在这里呀。“修表这个老行当,不能失传。”邵作峰告诉记者,经常在网上看到有人说想学习修表的手艺,但他不知道是真心想学,还是说说而已。“如果有人真心地想学这门手艺,我愿意手把手地把自己的手艺传授给他人。”
20年前,为学修表手艺多方拜师,而如今却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滴答滴答,时针不停地在转动,如同时光流转,带走了属于修表人的往日辉煌。
过去的20年里,邵作峰每天都在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儿———修手表
新闻推荐
山东济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济宁高新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区内建有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留学生创业园、博士后工作站及国家级光电信息产业...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