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6月2日(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也恰逢六一儿童节,济宁市小记者团的六十名小记者和爸妈齐聚自然作文训练营,诵诗歌、学习端午节风俗,猜谜语,做游戏,与爸妈一起制作香甜可口的粽子,在悠悠棕香中度过了一个温馨欢乐的“双节“假期。
原来,粽子的学问大着呢!传说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怕饭团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这就是“粽子”。粽子原名叫“角黍”,因为它的形状像牛角。起初是用竹筒盛装的,后来逐渐演变成用芦苇叶。(济宁市枣店阁中心小学三年级四班郑亚琦)
到了激烈的包粽子比赛环节,每人要包两个粽子,我摩拳擦掌,为包粽子做准备。老师一说开始,我就先把两片苇叶合到一起,卷成小漏斗形状,往里面填上糯米,再往中间放上一颗晶莹剔透的蜜枣,接着用糯米把枣盖上,用苇叶裹紧,然后用线缠上,第一个粽子就做好了。第二个粽子包得可没那么顺利,就在我卷好漏斗、填上米、准备放蜜枣的时候,突然漏了,米和一些水流了出来。我心想:这可怎么办?忽然我眼前一亮,迅速地先放蜜枣、再放米……又拿了一片苇叶把粽子包上,就不漏了。两个粽子终于大功告成了!(东门大街小学二一班李子慧)
我拿了两片苇叶,把它卷成一个“漏斗”,往里面填上一勺糯米,可我的“漏斗”一直在漏米,我一开始的信心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抬头看了看旁边的姐姐,她已经熟练地做好一个了,再看看自己面前一片狼籍,心里刚浇灭的火花又重新燃烧起来,赶紧把“漏斗”封住,清理了漏掉的糯米,然后又放了一颗蜜枣,继续加糯米。放好后,又用苇叶包裹起来,哪儿漏就包哪儿,根本顾不上美观啦,能包好就不错了。缠绕了几圈,终于没有漏的地方了,又用线把包裹好的地方缠上。终于做好了!我长呼了一口气,又照着刚才的方法做了一个,在做第二个时,我感到熟练了很多,包出来的比第一个好看多了。
今天的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既了解了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又学到了怎样包出好吃的棕子。(北门小学四年级二班张雯晴)
我和妈妈一起包粽子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樊娜娜见习记者许丽君明天,2014年高考大幕将拉开。高考前如何准备?考场上要注意什么?遇到难题怎么办?如何尽可能得分?磨刀不误砍柴工,昨天,记者邀请了高中...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