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示意图点击查看原图在昨天上午的科技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分组讨论中,来自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苏国萃提出了自己的提案,即借着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这一契机,让京杭大运河全线恢复通航功能。此外苏国萃还表示,在大运河全线恢复通航这一问题上,山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尝试采用水立交的方式,让大运河通过黄河。为此,本报记者特意专访了苏国萃,请他畅谈了大运河恢复通航的意义。
缺水、过黄是难点
2014年,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社会上关于恢复大运河航运功能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大概是10多年前吧,当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开始论证,我就提出了这个建议,恢复京杭大运河的航运功能。”4日中午,在苏国萃的房间里,他这样对本报记者解释:“因为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其实有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恢复通航,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苏国萃回忆,当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最初的设想,是直接把南水引到北京:“如果当时要恢复航线,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大运河缺水的问题,再一个是如何穿过黄河的问题。当时东线最初的设想,恰好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据苏国萃回忆,当时他的提案提出后,得到了很多委员的认可,最多的一次,有50多位委员与他一起联合署名这一提案。
但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方案不断地变化,困扰大运河复航的两大问题再度出现。
恢复通航,山东是关键
在苏国萃的设想中,恢复大运河全线通航的重点,在山东。苏国萃表示,目前济宁以北到北京,京杭大运河由于缺水,根本无法通航:“济宁汶上的那一段,在古运河期间,那里就是大运河的心脏,汶上的南四湖负责的,就是调节运河北段的水量,如果南四湖能重新恢复水柜的功效,就可以保证大运河的水量。”
除此之外,另一个问题则是大运河如何通过黄河这一问题。苏国萃表示,根据国外的经验,此类情况一般会采取“水立交”的方式,即从黄河修建一条人工水道,把大运河水直接引过黄河。
不过苏国萃表示,由于黄河高于地面,属于悬河,因此在悬河的基础上修建水立交不现实:“那么我们可否考虑一下,在黄河底下修建一条水隧道,就好像跨海隧道或跨河隧道那样,让大运河水从黄河底下穿过。”
在苏国萃看来,解决过黄和运河水量这两大难题,是大运河全线通航的关键所在:“而山东,则是重中之重。”
如能复航将会更好的保护大运河
苏国萃表示,如果京杭大运河能全线复航,那么就可以更好的对大运河起到一个保护作用:“为什么济宁到杭州一带的河道保存的如此完整,而济宁汶上以北的河道却逐渐的消失了?就是因为没有利用起来,如果我们可以利用起这段航道,对于大运河本身的风貌也是一种保护。”
此外苏国萃还表示,京杭大运河如果可以全线通航,既可承担起旅游的功能,同时还可重新利用起运输功能:“我调研过,目前济宁到杭州段的运河,还在承担航运功能,比如说济宁的煤炭,南方的米、石油等产品,依然依靠运河来输送,因为河运毕竟也有自己的优势所在。”本版撰稿特派记者杨芳、冀强、张雯雯、李解、张冠超
新闻推荐
剪花样是鲁西南乡村春节前的民俗之一点击查看原图斗拐曾是孩子之间的一种游戏方式点击查看原图乡村酒坊曾是农村的传统工业代表之一点击查看原图 &n...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