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唐修岳
本报通讯员高震张义
金秋时节的太白湖微波荡漾、天朗气清,坐落于湖畔的济宁市文化馆(原市群众艺术馆)新馆端庄而优雅,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引得市民群众们纷纷前来参观游览。“市文化馆的分类很明细,满足了人们不同文化的需求,同时也给群众提供了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一个演绎的平台,感觉非常好。”经常来到市文化馆游览的市民林女士如是说。
市文化馆新馆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以艺术创作、艺术制作、艺术培训、艺术展示为核心功能,以艺术输出、艺术服务为辅助功能。“这座新馆是老城区市文化馆面积的12倍,极大地弥补和改善了群众文化体验、群众文化培训、群众文化娱乐的短板。”采访时,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弢告诉记者。
市文化馆设计立意“游于艺”,取自于《论语》,旨在打造丰富多彩的艺术空间。建筑风格现代理性,兼顾地域文化内涵,强调内外和谐一体。馆舍外立面采用织网状石材百叶,在简约现代的总体风格之中,营造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意象,又似鲁西南地区“鲁锦”手工编织的质感。室内设计则以纯净的铝格栅墙面、白色飘板为基底,结合吊顶与地面的色彩、肌理、光影变化,与外立面相呼应。整座馆舍融建筑空间、公园、湖景于一体,呈现了步移景异、丰富灵动的总体格调。
“‘游于艺’的概念基于‘活力环’的空间架构来实现。在馆内开放的十字轴中庭与四体功能区块之间,通过设置中庭主活力环与四体内副活力环、四组景观平台,将内部空间连为一体,形成层次丰富、步移景异的空间体系,让不同年龄的群众尽情畅游于丰富多样的艺术空间中。”采访时,市文化馆馆长纪文杰介绍,通过利用“活力环”将充满活力的功能有机结合,提出了“泛活动空间”的设计概念,将一个公共场所进行多功能布置,既保证了场所的“热度”,也为群众提供更多互动交流的场所。
基于此,市文化馆在内部功能布局打造上进行了精巧的考量。除了内设群星剧场、艺术作品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少儿活动体验、老年活动中心、文创空间等功能区外,美术、书法、音乐、舞蹈、器乐、曲艺等艺术培训区更是门类齐全、设备完善,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
近日,记者在市文化馆采访时,馆内门庭若市,来往群众摩肩接踵、热闹非凡。无论哪一层都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功能房里热爱艺术的市民或者老年大学的学生在其中弹琴、练舞、唱戏……“文化馆很好玩,有很多展览和体验项目,尤其是正在开展的‘未来大数据,5G新生活’主题教育科普展,让我受益匪浅。”来自济宁一中的王同学称赞道。
采访时,工作人员展示了一组统计数据,进一步说明了新馆落成以来的成绩。截至10月5日,共接待到馆群众47.2万余人次。其中,举办各类展览17场,开办公益性艺术培训班累计82个班次,培训学员3600余人。举办百姓讲堂11期,微信直播观众6.7万人次。围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演出60余场,观众达12万余人次。群星剧场承办了2019网络春节联欢晚会、全市民间吹打乐汇演、山东省第六届小品新作大赛决赛等演出达20余场。“非遗过大年”、全市少儿手工技艺大赛、文化遗产日等系列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深受群众欢迎。
纪文杰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强化全民艺术普及教育,提升市民艺术素养,积极举办公益性展览,开展群众文艺辅导培训。强化文化惠民力度,提升群众文化满意度,重点围绕传统文化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组织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演出活动;充分利用群星剧场,组织承办好各类公益性文艺演出。强化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提高非遗保护成效,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优秀传统故事会进校园活动暨“蓓蕾艺术工作站”建设。强化群文艺术创作,打造一批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
市文化馆为市民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记者杨国庆摄
新闻推荐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