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济宁生态示范区建设能否成功,要看规划是否合理,政策落实是否得力,同样也要看平台和抓手的设置是否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需要、给当地居民带来实惠。对此,济宁市特围绕示范区建设制定了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等十项重点工程。《济宁新闻》特选取其中几项,分期进行剖析,以“点”和“事”为切口,用可触摸的鲜活实例说明生态建设如何帮助济宁卸掉资源包袱,化身为科学转型的绿色机遇。
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以环南四湖大生态带、市域重要河流水库湿地生态环境为主体,重点开展自然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快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实施因采煤塌陷形成的新生湿地建设项目,提高生态修复和水质净化能力。配套建设泗河、京杭运河等河道湿地小区、中水截蓄导用工程、污水及垃圾处理、雨污分流管网等生态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到2020年,全市新增湿地保护与修复面积60万亩,湿地保护面积达到207万亩,其中采煤塌陷区新生湿地恢复和利用面积达到15万亩。
□本报记者孟一张誉耀
“快看快看,水里有些小伞似的东西在游,谁知道这是什么啊!”今年6月,曲阜市蓼河湿地公园里突然冒出一句大声的提问,吸引了很多人快速向河边聚集。只见清澈的河水中,一些如一元硬币大小的白色、透明生物正在水中游弋。经专家鉴定,这些正是有着“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
近年来,很多珍稀,甚至是濒危生物频繁在济宁的大小湿地被发现。先是桃花水母在泗水、邹城、曲阜等三地现身,而后,濒临灭绝的“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被拍客们的快门在太白湖和微山湖“拍获”……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是济宁坚持湿地保护所释放的红利。
与自然环境下频现的“熊猫身”生物不同,桃花水母在曲阜人工湿地的“首秀”让人兴奋,也更让人觉得难以置信。兴奋的是桃花水母作为水体零污染的有力印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生态环境的悄然改善;令人无法相信的是,就在两年前,出现眼前如画般的曲阜人工湿地还只是一条污水横流的臭河沟。360度变脸来的太快、太彻底,让人好奇于这样的转变是怎样实现的。
“完成河道治理后,我们将沿河的一家污水处理厂作为主要的水源向河中引入中水,同时开始种植芦苇、荷花、莲花等水生植物,放养多种鱼虾。没想到,两年多就养出了一池好水。”曲阜市农业局研究员、农业质量检测中心主任崔俊难掩心中的兴奋。他坦言,变化的背后是发展理念的转变和真金白银的投入。2.2亿元治理河道,1.4亿元净化水质、修复生态,绕城湿地的成形使曲阜这座文化名城更美丽、更宜居、更富有与文化厚度相契合的灵性。
“对俺们本地人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空气好了,花鸟鱼虫见的多了。没事带着孩子在水边逛逛,全身上下都觉得舒坦。”提起城市里长出的片片湿地,曲阜市民周欣直说好。检测数据也显示,绿地释放了大量的负氧离子,有效提升了城市的“肺活量”。
蓼河湿地的修复是湿地保护的缩影和典范,却也给坐拥微山湖、太白湖、运河等优质资源的济宁提了个醒:生态环境是极其脆弱的,破坏容易修复难,关爱湿地,保护比建设和开发来的重要。在济宁市林业局局长程福华看来,开放和建设湿地的资金、人力和时间成本都很高,所以,保护、修复现有湿地,利用好塌陷地等潜在资源显得更为实际和迫切。
湿地的保护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这也使得“以湿地养湿地”、“向湿地要效益”等理念逐渐成为公众认可的可持续保护路径。如何在经济与生态间做好取舍,拿捏好利用的度,就成了湿地保护开发领域一个不可规避的问题。
“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湿地的开发不能以破坏生态为成本。”程福华表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煤山上发展起来的济宁对此感受最为真切。在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中,济宁将深化与山东大学、重庆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在高标准、严规制卡紧“保护”咽喉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规律做好旅游、生态产品等“湿地+”开发,让“地球之肾”不只起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的作用,更能为资源城市的转型发展创造出宝贵的“绿色机遇”。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尹彤本报通讯员高攀登胡勇近年来,曲阜市公安局坚持问题导向、民意引领,以承办解决“群众最不满意十件事”为抓手,倾力做实打击、防范两大主业,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
曲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曲阜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