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新闻 玉门新闻 敦煌新闻 瓜州新闻 金塔新闻 肃北新闻 阿克塞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酒泉市 > 敦煌新闻 > 正文

揭秘汉代丝路“交通”改写中国“造纸史”甘肃悬泉置遗址考古发掘揭开历史神秘面纱

来源:兰州日报 2012-07-26 22:39   https://www.yybnet.net/

1990年10月至1992年12月,甘肃省文物考古所对位于敦煌甜水井附近的汉代悬泉置遗址进行了全面清理发掘,弄清了遗址的建筑布局和结构以及性质与作用,获得了以简帛文书为主的大量文物。其中,有简牍、帛书、纸书、墙壁题记等。此外,还获得了家畜骨骼、丝麻织品、纸、文房用品等一大批文物。1993年开始,有关专家学者开始对考古挖掘取得丰硕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和初步研究,这项庞大的工程内容之多、工作量之大完全超乎了行外人的想象,在有关专家组的共同努力下竟然持续了近20年。目前,主要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已全部完成,其珍贵研究资料将有望于3年内正式公布,以期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研究。

“历史是曾经发生过的客观实际,考古则要寻求这个客观实际的存在。在对两汉丝绸之路(甘肃河西段)敦煌郡效谷县悬泉置遗址的田野考古发掘中,长城、烽燧、城鄣和简牍文书使我们看到了汉帝国统治西部的宏伟画卷,而悬泉置和简牍文书则使我们认知了汉代开发经营西部的艰苦历程。”作为当时主持该考古发掘项目及之后全身心投入到整理、研究工程中的专家之一,甘肃省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何双全近日接受了记者采访,讲述了这项举世罕见的神秘考古、挖掘项目如何揭开历史的第一层面纱。

3次发掘20年潜心研究,新史证绘就中西方交流繁荣画卷

虽然《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都记载了两汉历史的辉煌,但通过考古学的新发现却不断揭秘着两汉历史的幽隐,原有的建筑遗迹和大量的出土文物从一个新的侧面再次展现了两汉时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汉时期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物遍布神州大地,两汉时期的考古工作硕果累累。不仅发现发掘了大量种类繁多的各种遗址,而且发现发掘了数以万计的各类墓葬,更获得了难以精确统计的各类实物。

何双全说:“新的考古发现又使我们对汉代社会刮目相看,敦煌悬泉置就是新史证。悬泉置是一处邮政驿站遗址,是过去考古发现中所不见者,是一个新类型。该遗址的发现、发掘,不仅使我们获知了建筑形态和结构,而且从大量简牍文书中,使我们看见了一个新世界、新天地。这个新世界,就是汉代的邮政、交通、信息网络体系。这个新天地,就是甘肃河西走廊对汉代的贡献与它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当我们清理遗址时,仿佛看到了‘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的场景。”

茫茫戈壁,碎石遍地,人们想不到层层沙石下面,竟然埋藏着一座连接东西方的大型驿站。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专家组先后对悬泉置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最后确定这个丝路驿站占地面积达22500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办事机构、马厩、传舍等。1995年,悬泉置遗址发现被评为“八五”期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悬泉置遗址是丝绸之路上唯一被发掘的驿站遗址,在专家们近20年的潜心研究中,一幅中西方交流的画卷渐渐地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摸清邮驿建筑布局,揭秘汉代丝绸之路甘肃段走向、路线

悬泉置遗址占地面积大,使用时间长,文化遗存分布面广,文化层堆积很复杂,各层包涵物亦丰富,特别是简牍文书,不仅数量多,而且有精确到年月日的明确纪年,是文化层分层、遗址分期断代的重要依据。就其建筑遗址看,保存的并不太好,现有发掘的面貌,仅保存了汉代最后废弃时和魏晋时建筑的情况,悬泉置中烽燧遗址和两座房子遗址则保存了该地点最后人文历史的结束状况。

据了解,悬泉置遗址共计出土简牍35000余枚,其中无字简牍即“素简”有12000余枚,有字简牍即“文字简”有21399枚,3500余枚残断较甚字迹不清;出土纸书12件,均为麻纸残片;出土帛书10件,均为私人信札;共出土器物7451件,分属于汉代和魏晋两个时代,其中汉代器物7447件,魏晋时期器物4件,为了解汉晋河西历史提供了极其珍贵实物材料。

“丰硕的考古挖掘成果首次揭示出汉代邮驿传舍建筑的布局、结构,我们还从中获取了有关邮驿制度的大量文献资料,找到了汉代丝绸之路的清晰走向和具体路线,对研究汉代考古、汉代丝绸之路史具有重大意义。”对于这项举世关注的考古挖掘,何双全的评价简单明了却震撼人心:“悬泉汉简的问世,使我们第一次获得了大量有关驿置与驿道的资料。不仅掌握了驿置的设立情况,而且明晰了它所途经的路线,对丝绸之路甘肃段有了明确的认知。”

证史、补史、写史,“悬泉汉简”是研究两汉史的第一手新资料

敦煌郡的历史也就是悬泉置的历史。悬泉置的历史是敦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敦煌与瓜州历史上不可分割,悬泉置正是这个不可分割的纽带。根据简文中的记载,悬泉置建设在汉代敦煌郡效谷县悬泉乡的辖区内,与其他各置一样,是众多驿置中的一个县级建制单位。

从大量文书中所反映的情况看,该置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传递东西往来的邮件、接待东西来往的公务人员、迎送东西来往的外国贵人、使者、客商;成为丝绸之路上接待任务繁重的中转站;置下又设亭,负责邮书的传送,形成县置辖乡亭的行业垂直管理体制;日接待能力最多一次达1000余人。总之,悬泉置是政府以该单位为依托,逐步建设发展而形成的一座戈壁沙漠腹地的小集镇,它的存在随形势发展而兴盛,又随形势变化而消亡。

对于悬泉汉简有着深厚感情的何双全说:“悬泉汉简的内容很复杂,它所包涵的历史信息量比敦煌、居延汉简要丰富。全部简牍文书内容可分为行政文书,国家与地方政府发布的律令、科品条例,该置的事务公文和日常产生的文档、记录、文件、账簿,文化典籍四大部分。这些文书都是当时的原始记录,真实全面地记载着当时所发生和经历的事件,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关系到邮政、交通、民政、民族、司法、商务、农业、对外国际关系、社会生活、人口迁徙、水利建设等众多行业。具有证史、补史、写史三大作用,是研究两汉史的第一手新资料。”

改写造纸史、再现“西域天马”,多项重大发现举世罕见

在对大量、繁杂的资料进行整理过程中,文物专家们发现了很多真实的日常工作记录,充分揭示了悬泉置的性质,使人们从悬泉置这一个节点,不仅看到了汉代西北邮驿交通网络的运作过程及其所承担的任务、作用,而且对汉代驿置的内部建制也有了较明确的认识,为研究邮政史、边疆建置史、丝路中外文化交流史、对外关系史、经济开发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史料。

在对悬泉置遗址的考古挖掘中,出土了麻纸残片共计550余片,创造了汉代考古麻纸发现之最,实属罕见。这些麻纸种类繁多,时代序列清楚,用途明显。如此大量麻纸的出现,不仅进一步证实西汉已有高水平的造纸技术,而且作为重要新商品,通过丝绸之路销往西域及西方诸国。由此可见,蔡伦并不是麻纸的发明人,东汉亦不是麻纸的始创时代,西汉早已有之,中国造纸术的发明被提前了近300年。

“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的马的骨骼,如若没有简牍文书之佐证,谁都不会知道这些马骨的重要性。”何双全带着神秘的语气、面带微笑的说:“这些就是人们有所耳闻却从未有机会目睹的西域天马,是当时最优良的马种,汉武帝还曾因此而大动干戈,西域诸国将它作为最高礼品贡献朝廷。而当时的驿传系统便广泛使用着这种良马。从简文中得知,这些马匹死后,剥皮吃肉,骨骼集中埋葬。由此得知这些马骨原来都是‘天马遗骸\’,可以说第一次见到了天马的真实骨体,对研究汉代天马的种群、体质特征等有重大价值。”

何双全说:“当我们整理这些出土遗物时,仿佛又置身于2000多年前的悬泉置时代,一幕幕真实的历史话剧重现眼前,悬泉置在呐喊,天马在嘶鸣、驿卒在奔忙,来往的公文要件在及时传送。”

丝路过客的生命之源,汉“悬泉”流传传奇故事

悬泉置的名字由来十分有传奇特色,这在已整理出的资料有着比较详尽的记载。据何双全介绍,悬泉置遗址以南2公里山谷中有露头泉水流出,出水山涧,依地势由高至低而降,悬泉亦由此得名。在出土汉简中记载,西汉始称悬泉。据敦煌唐代文书记载,唐代称悬泉水、贰师泉。清代称吊吊水。敦煌唐代文书《沙州都督府图经》云:“悬泉水,在州东一百卅里。出于石崖腹中,其泉傍出细流,一里许即绝。人马多至,水即多;人马少至,水出即少。”

此外,这个名字的背后还有着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西凉录·异物志》、《敦煌录》、《元和郡县志》等多部历史文学作品中都有记载。原文大致为:汉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伐大宛,回至此山,兵士众渴乏,广乃以掌拓山,仰天悲誓,以佩剑刺山,飞泉涌出,以济三军。人多皆足,人少不盈。侧出悬崖,故曰悬泉。

何双全说:“从上述记载可知,悬泉水作为自然流水早已存在,汉代人发现利用,并以命名。正因为地处干旱的戈壁腹地,是丝路过客唯一可饮用的生命之源,所以附加神话色彩,顿显其水之宝贵。其水附近无任何早期人士遗迹、遗物留存,保持着原始状态。”

地处大漠戈壁腹地,为联通东西交通的重要“枢纽”

悬泉置遗址虽处大漠戈壁腹地,自然条件较差、环境恶劣,但自西汉武帝开河西之后,乃真实为交通要害之地。以北沿疏勒河从东至西为长城边防要塞,有驻军把守,烽火相预警。遗址依南山山缘,从东至西有驿道直通,驿置林立,驿马相驰檄。

据出土简文载,悬泉置处荒漠中心地带,担负着东西相承接的重要作用,东接鱼离置,西转遮要置。鱼离、悬泉、遮要3个置形成的链接系统,构成了悬泉附近的交通网络,这种建制一直沿用至东汉末。由此可以看出,遗址附近的长城要塞和邮驿要道这两大系统,形成了这一区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信息的强大网络。

何双全告诉记者:“2005年3月,由兰州铁路局和敦煌市政府共同投资6.4亿元,开始修建敦煌铁路,历时一年多,于2006年3月2日举行通车仪式,8月6日兰州至敦煌915∕916次旅客列车正式运行,结束敦煌无铁路的历史,铁路北起兰新铁路柳园站,南达敦煌市,全长169公里,设小宛、瓜州、甜水井、敦煌4个站,行车时速最高120公里。甜水井火车站距遗址3公里。至此悬泉遗址附近形成了公路、铁路交通线。交通便利,成为旅游之通途。”

何双全:“如果还能重新来一次,我想我们一定会做的更好。”

“当时的环境十分艰苦,最冷的时候温度只有零下40多度,但最热的时候地表温度直接达到了零上80多度,特别是刚去的时候茫茫戈壁没有人烟,更没有能使用的供水、供电设计,只能居住在简陋的废弃道房里。窗户都是用塑料布蒙起来的,冬天的时候取暖只能依靠煤炉,照明只有用蜡烛,但这种种困难都没有对整个考古挖掘的进展造成丝毫的影响。”当年艰苦的考古岁月如今依然历历在目,已成为何双全最难忘的一段珍贵回忆:“当地的水含碱量很高,喝下去就拉肚子,一同去的同志都受不了,所以只能拿来清洗文物、洗衣服、洗脸,饮用水都是每周一次到县城买来的。所有人最盼望的便是每月两天的一次假期,因为不仅可以到县城享受一顿‘好饭\’,最重要的是可以洗个澡。”

“从第一年的7000元开始,我们的考古经费逐年增加,情况也逐步得到了改善,1991年底我们拥有了第一台小型柴油发电机。”受到当时条件的制约,项目组用仅有的简单设备圆满完成了考古资料的收集任务,但却依旧给何双全的心中留下了一份无法释怀的遗憾,因为这次考古发掘绝对不可能重新来过:“当时用来拍摄资料的只有一部上海牌135黑白胶片相机,因此照片上无法保留下有关色泽、材质的珍贵信息,而用来测绘的也只有大平板和小平板,最洋气的交通工具就是‘手扶拖拉机\’。项目组最梦寐以求的便是一部摄像机,但由于考古经费十分有限而其价格在当时又十分昂贵,考古工作结束也未能如愿。如果还能重新来一次,我想我们一定会做的更好。”

在省文化厅和省文物局的密切关怀下,当年对悬泉置遗址的考古挖掘不仅汇聚了何双全、吴祁骧等文物界精英人物,更吸引了当时一批优秀青年文物学家的加盟,还得到了国内专家的高度关注和亲临视察、指导,也获得了敦煌研究院、酒泉地区文教局、敦煌市和安溪县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倾力相助。如今,当年的项目组中除了何双全和王辉还分别担任甘肃省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继续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外,其他人都已在陆续的工作调整中离开这个行当,更有一些专家、学者已与世长辞。

对于当年的挖掘历史,何双全心中可谓百感交集,他说:“悬泉置发掘历时较长,凡参加发掘的人们,都曾度过戈壁沙漠的春夏秋冬,既饱尝过夏秋的酷热,也领略过冬春的寒冷,既有单调生活的苦闷,更有过发掘所获带来的喜悦,这种感受,未去者难以体会。”

新闻推荐

2012年“敦煌杯”全国桥牌邀请赛开赛

【本报讯】9月6日,2012年“敦煌杯”全国桥牌邀请赛在兰州西北宾馆开赛。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56支代表队、300多名桥牌高手齐聚金城,参加比赛。本次赛事,...

敦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敦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揭秘汉代丝路“交通”改写中国“造纸史”甘肃悬泉置遗址考古发掘揭开历史神秘面纱)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