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坤 本报通讯员 韦鹤群 刘京平
一排排新建的标准厂房前,新的企业招牌不断出现。
随着百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的不断推进,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向来宾市转移的步伐也在加快。1-4月,仅来宾工业区就举办招聘会11场,提供纺织服装、箱包加工制作的100多个工种上万个岗位,已收集储备求职人员信息1万多人,企业招录4000多人。
来宾市工业快速增长带来的就业市场需求两旺态势,让返乡务工人员感慨:可以在家门口找工作,不用忙着出去打工了。进驻来宾的企业代表则感慨:在来宾不愁用工荒,政府服务到位,企业与当地劳动力对接顺畅。
引企入驻岗位放量
5月6日,记者行走在来宾市河南工业园区,仿佛置身广东、江浙等沿海发达地区。耐克、安踏、索尼、七匹狼、薏莎等国内外知名品牌纷纷进驻。
来宾市工信委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去年来宾市迅速掀起标准厂房建设热潮,各县(市、区)都设立了标准厂房集中区。当年,全市共完成标准厂房建设50万平方米。今年热度依然不减,5月底全市标准厂房面积预定达到100万平方米。目前来宾市已经建成全区最大的标准厂房集中区,吸引了大量企业前来投资,仅河南工业园区就已有15家企业入驻,另有6家企业正在洽谈中。按照规划,河南工业园将被打造成来宾市最大的标准厂房集中区,今年要建成5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仅这一园区即可容纳近40家企业入驻,最终将形成食品深加工、箱包、玩具、制衣制鞋、电子等劳动密集型和高新技术类的轻工业项目集中区。
随着企业大量进驻,就业市场呈现需求两旺之势,有些工厂已招好工人开始生产。“有员工宿舍楼,福利待遇好” 成为园区企业吸引工人应聘的主要条件,有的企业还承诺将把工人先派往沿海公司总部接受适应性培训。
嘉荣电脑针织有限公司的文员小钟说,她一直在佛山市的一家手袋厂上班,月工资也由最初几百元涨到去年的2100元。去年她两次提出辞职回家,但老板极力挽留,并把工资提高到每月2800元。但由于无法忍受两地分居,她还是回到了家乡来宾,并于今年3月20日进了这家企业上班。虽然现在月工资只有1400元,但小钟觉得值,因为可以和家人在一起。
据市工业区管委有关领导介绍,目前仅入驻河南工业园的企业就需要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1.5万人以上,整个园区5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后,需要将近4万名企业员工。
招工不慌 就业不忙
去年底今年初,“用工荒”席卷全国。刚到来宾投资的企业主们都担心是否能招到工。
该市相关部门经过调研发现:由于用工量巨大,仅靠企业无法完成招工工作,同时,大量返乡务工人员希望在家门口找到合适的工作。
2010年11月下旬,来宾市委、市政府决定,由市工业区组建人力资源公司,专门为入园企业提供招工和培训服务,解决用工上的燃眉之急。很快,属工业区管辖的来宾市扶企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并组织企业在市区内举办了五场大型招聘会,共登记就业信息8000人,企业招录5000人。此后,市工业区又加强与市劳动局、团市委、妇联、工会等部门联系,组织企业参加来宾市2011年“春风行动”暨人力资源招聘会的一系列活动,在市区、忻城县、合山市、武宣县、象州县、兴宾区小平阳镇和寺山乡以及金秀县桐木镇举行的8场现场招聘会中,企业当场招录员工3000多人,登记就业信息7500多人。现在,到该公司登记就业信息的人员已达15500多人,企业招录了8000多人。
除了搭建平台外,来宾市还要求各相关单位加强服务促进就业。来宾市职业技术学校负责人表示,将与企业联合办学,为其定向培养学生或利用学校的师资优势,为其短期培训员工。市就业服务中心除了培训劳动力为其就业积累技能和把大量本地劳动力输出到外地打工外,今年多了一项任务——为越来越多转移到来宾的企业招到合适的员工。该中心在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要继续做好招商引资就业服务工作,更好地为引资项目提供及时的就业服务。由该中心筹办的一场河南工业园区大型主场招聘会于4月25日、26日在来宾举行。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韦继川“有的扶贫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资金迟迟不到位或者断断续续,实施单位无所适从;更有的文件下达没几天,就有人来检查验收。”2月29日,百色市一位扶贫干部告诉记者。“缺乏顶层...
合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山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