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新闻 合山新闻 象州新闻 武宣新闻 忻城新闻 金秀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来宾市 > 来宾新闻 > 正文

改革创新路 发展正当时

来源:广西日报 2011-04-26 21:47   https://www.yybnet.net/

蔡道利 李毓源 杨晓佼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边陲,是经济后发展省区。全国华侨农林场共84家,其中广西22家,仅比广东少一家,“两广”成为华侨农林场占全国过半的两省区。从土地规模看,广西华侨农林场占地总面积910.65平方公里,比广东还要大;从人数和背景看,在国外的广西籍侨胞近700万人,区内归侨侨眷有220多万人。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华侨农林场停留在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改革步伐不够大,经济陷入困境。华侨农林场的改革发展成为广西的大事,国家的大事。近年来,广西华侨农林场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创新实践,走上了“一场一策、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工则工”的发展之路。

1改革发展起步

阶段成效初现

过去的华侨农场,发展可谓是几经周折,风雨兼程,有过辉煌,也有过艰难。2007年中央领导到广西调研,感到广西华侨农林场困难重重,其后国务院开展全国范围的华侨农林场工作调研,并专门下发有关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意见的文件,就华侨农林场改革发展提出政策意见。近年来,我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有关文件精神,大力推进华侨农林场的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

成效1 归难侨危旧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几年来全区共筹集旧房改造基金6.5亿元,完成改造归难侨旧房19153户,为总任务19058的100.5%。

成效2 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取得成效。全区22个华侨农林场总面积136.5万亩,权属清楚的120.6万亩已全部登记发证,占应发证面积的88.2%。

成效3 金融机构债务处置工作全面完成,非金融机构债务逐步得到解决。

成效4 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目前,华侨农林场职工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58万人,占应保人数的93.53%;有11.73万人参加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2.14%。

成效5 华侨农林场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全面完成。场办学校、医院、派出所等社会机构已经移交属地政府完毕。

成效6 华侨农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目前华侨农林场减负解困阶段任务基本完成,进入深化体制改革、加快产业发展的新阶段。

2探索一场一策

模式多种多样

在推进华侨农林场的改革中,各地坚持以发展为主线,结合实际,创新思路,探索出多种推进华侨农林场改革的模式。

武鸣模式——

办经济开发区崛起工业新城

依托区位和土地资源优势,将武鸣华侨农场改设为“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南宁市按城区一级政府授权武鸣华侨农场加快产业发展——这一改革发展模式,在广西侨界被誉为“武鸣模式”。如今,“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不仅在南宁,而且在广西都已名声大噪,这个原先落后荒芜的农场已经变成一座工业新城。2010年,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5.74亿元,同比增长47.66%,增速居南宁市首位;财政收入突破2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7.74%;目前有来自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以及我国港澳台的213家客商在此投资落户。

来宾模式——

进城安置实现收入增长

进城集中安置,整合国有土地资源,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建设——这是“来宾模式”。其主要做法,一是整合来宾、迁江华侨农场土地资源集中开发利用,降低用地成本;分步拆除原国家统一建造的安置房,将收回的土地交由来宾市土地储备中心管理,使土地变性提供项目建设使用。二是全员安置华侨农场人员。农场在职职工由市财政负责供养,按月领取生活补助费;在职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参保办法按农场现行参保办法执行;农场非职工的养老保险按失地农民参保办法参保;将原国家统一安置房拆除,建设套式住宅和商铺相结合集中安置小区,用于安置农场职工及其家属;在华侨农场体制改革完成之前,农场管理人员执行事业工资标准。三是推进华侨农场体制改革:设立街道办事处;成立华侨物业管理公司;安置好农场管理人员。四是多渠道实施就业安置。通过技能培训安置到工业项目企业工作;成立物业管理公司(负责园区水电管理、绿化、环卫和保安服务)提供就业岗位;整体收回农场土地后,利用不适合工业用的水面、山地和暂未利用的土地,发展观光农业、花卉产业等,增加就业岗位。据统计,2009年农场人均年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2010年又比2009年增长30%。

桂林模式——

集中新建拓宽就业门路

统一规划,集中新建,推进城镇化建设,依托华侨农林场引进现代企业,发展服务业,拓宽归侨侨眷的就业门路——这是“桂林模式”。如今,桂林华侨农场内已建起“华侨新城”,原先分散的农户集中到新城居住,目前已有436户住上新居,余下的210户预计今年年底也可住上新房。

凤凰模式——

农业产业化发展显现优势

发展特色农业示范基地,逐步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这是“凤凰模式”。凤凰华侨农场距来宾市中心25公里,距柳州市45公里,土地总面积4万多亩,具备发展农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从2007年开始规划建设蔬菜基地,发展蔬菜规模订单种植,至今蔬菜基地面积达2200亩,亩产年总收入7000元以上。

3 观念一旦转变

活力持续焕发

自治区侨务办公室主任冯祖华认为,华侨农林场不是包袱,而是资源,是发展的平台;现在社会发展了、交通便利了、市场扩大了、人员素质提高了,以前被视为“包袱”的华侨农林场,已经成为宝贵的资源。全区华侨农林场136万亩土地,都是国有土地,绝大多数不属于“农保地”,30%左右属于工业用地,可以充分利用,规划出来,招商引资。侨务部门还将有规划地引导海外侨胞发挥优势和特长,以投资合作、引进技术、拓展市场、文明创建等多种方式,全面推进我区华侨农林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高归难侨的生活水平。

冯祖华说,华侨农林场的改革模式,是群众创造出来的,是各级政府和企业创造出来的,其共同特点是“因地制宜,一场一策,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工则工”,把群众拥护作为选定模式的标准。“十二五”时期,各地华侨农林场要以政企分离为突破口,以顺体制、活机制、强产业、惠民生为重点,集中解决华侨农林场最迫切、最突出的问题,加快产业发展,建立高效灵活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属地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华侨农林场集中精力开展现代企业经营管理,通过整合重组既有国有资产和土地等资源,设立按照市场机制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实体,让其焕发出令人振奋的新活力。

凤凰华侨农场场长李拯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凤凰华侨农场将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严格按照“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机耕整地、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物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服务”的“六个统一”标准,全面推进基地建设向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建设成为以“菜篮子”和品牌水果为主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蔬菜和水果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亩产年总收入达1万元以上。同时,引进农业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对蔬菜水果的清洗、冷藏、深加工、包装直接给来宾市、柳州市超市销售,既减少中间营销成本,提高效益,又可安排华侨农场子弟就业,增加华侨农场职工收入。

桂林华侨农场场长李天有说,“十二五”期间,桂林华侨农场将通过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服务业,开拓职工群众的就业门路,增加群众的收入。以“休闲”为龙头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将风景游览、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体育健身、旅游购物、文化娱乐、创新产业等结合起来,打造 以“低碳、科技、活力、宜居”为特色的休闲旅游度假示范区。

新闻推荐

致富“星火”“燎原”乡村

本报实习生莫远妮本报记者陈坤本报通讯员莫益路“我们现在家家户户都种上了辣椒!”望着一片挂满辣椒的菜地,良江镇中团村党支书覃德都喜上眉梢。从几亩辣椒地发展到现在的几千亩,在覃德...

来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来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科学施救创奇迹2011-07-11 21:24
猜你喜欢:
评论:(改革创新路 发展正当时)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