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坤 本报通讯员 莫益路
4月中下旬,通往自治区级贫困村——来宾市兴宾区七洞乡桥勒村的路上,不时见有农民种植在地里的生姜破土长出新芽,翻山越岭进到桥勒村后,只见大块小块的地上全部长着刚出土不久的姜苗。
“在山外姜农的辐射带动下,你们村现在种植有多少亩生姜?”
“错了!”村党支书韦英同纠正说,“是我们山里带动山外的农民种植生姜。”
原来,由于桥勒村当地气候、土地适合种植生姜,今年3月以来该村300余户种植生姜1000多亩。村里还成立了生姜种植合作社,与山外厂家建立“订单”销售关系。见销售有门路,山外周边的七洞、板寨、波六等村屯的群众也跟着种植生姜。
韦英同指着不远处山上大片的经济林说,前几年山外的经济能人还到山里承包1000多亩荒山种树,潜在经济效益正在向山外辐射,如今山外小块的荒山也种上了经济林。
“现在,山里山外产业互动,山区贫困村扶贫大有希望。”随行的兴宾区扶贫办干部黄逸初介绍说,该区平阳镇弄桥村属于自治区级贫困村,近年来村民每年坚持种桑养蚕,由于经济效益好,引得山外周边的弄洛、大龙等村屯群众纷纷进山取经发展桑蚕产业,带动周边一带发展桑树种植400多亩,把桑蚕产业做大做强。
近日,记者走访兴宾区多个贫困山区,发现石山多、路难行、土地少、水缺乏、农民科技程度低等“瓶颈”正在得到改观。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的扶贫攻坚,该区扶贫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人畜饮水也得到了保障。黄逸初说,在党委、政府一系列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的扶持下,当地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甘蔗、桑蚕、生姜、经济林等产业纷纷从山外走进山内,取代低产的玉米、黄豆、花生和对生态破坏严重的山羊养殖业。
来自该区扶贫办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该区32个自治区级贫困村中,甘蔗面积4万亩、桑树种植1000多亩、竹子300多亩,山外经济能人承包贫困村的荒山从山里到山外连片种植经济林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林下经济正在绽放活力。
“我们将进一步促进山外能人开发山内产业!”兴宾区扶贫办主任谢华东告诉记者,今年新一轮扶贫攻坚将32个自治区级贫困村分两批实行整村开发,通过中央、自治区、市、区(县)级和企业、社会帮扶等形式筹集资金,力争每个村安排300万元,在产业、基础设施、科技培训、教育医疗等方面进行扶持。争取两年后,实现人均增收2500元的目标。
新闻推荐
本报南宁讯(记者/吴丽萍通讯员/万明旭)4月26日,记者从自治区投资促进局了解到,今年一季度我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大幅度增长,全区新签区外境内项目759个,项目总投资903.5亿元,实施项目8783个(含续建项...
来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来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