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象州讯 (记者/唐广生 通讯员/范洪亮 黄位刘)秋天的象州田野,到处是绿色满目,禾苗茁壮,农民朋友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该县农业部门负责人欣慰地告诉记者,今年象州夏粮总产达10.95万吨、创历史新高之后,预计晚稻又是一个丰收的年景。他说,近年来,该县年水稻种植面积达45万亩,年出售商品粮14.84万吨,人均出售商品粮483.4公斤,农民人均产粮、提供商品粮均排在广西县(市、区)第一位,两度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粮食生产大县。
该县县委书记吴穆鹏、县长龙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多年来,象州县党委、政府始终站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高度,把粮食生产列入“一把手工程”,坚持“四力并发”,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
政府推动。县委、县政府把粮食生产列入经济考核目标,层层签订责任状,为粮食生产提供政府支持和服务。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仅去年,该县就落实良种、农资、农机补贴1000多万元;投资450多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8000多亩;(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投资2868.95万元,用于除险加固水库等水利建设;投资46.5万元,用于技术培训和样板建设。
示范带动。县农业部门先后与广西农科院、海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优质谷种子繁育基地666公顷,引进香黏、油黏八号、桂丝黏、田东香等优质品种20多个,从中提纯复壮10多个加以推广;全县共建立了121个基本农田保护区、26个优质谷生产基地、14个高产高效农业示范样板田。5个全国种粮大户、一批全区种粮大户,带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持续高涨。
技术促动。该县成立了县粮食综合技术领导小组,以实施优质粮食基地项目为载体,通过县、镇(乡)、村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实施“三电合一”进村入户工程,做好水稻旱育稀植、旱育抛秧、免耕抛秧、测土配方施肥、植保综合防治等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推广,良种普及率达98.5%,新技术覆盖率达82%以上,科技对粮食的贡献率达54.1%。
龙头拉动。该县通过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构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仅2009年,龙头企业就与农户签订优质谷生产销售合同27份,协议收购稻谷7500万公斤。目前,全县35家上规模的大米加工企业,年加工稻谷1亿公斤,发展年销售总额100万元的优质粮食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2个,全县粮食商品率达70.4%。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陈坤本报实习生莫远妮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象州人在来宾市开展的“学文件、强素质、增效率、促发展”中感受深刻:文件政策中有发展思路,有项目,有资金。文件政策里找思路...
象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象州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