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坤
2005年以来,忻城县连续6年荣获自治区平安县,其中连续3年荣获自治区平安建设活动先进县。
“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等荣誉纷纷落户忻城。
一连串荣誉,是对该县社会和谐稳定的生动诠释。
“要让和谐稳定扎根在广大百姓心中!”来宾市委常委、忻城县委书记韦凤云说。
自治区考察组表示:忻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既最大限度地防患未然减少矛盾,又及时妥善处理现有矛盾,并将可能产生的新矛盾遏止于萌芽状态,最终达成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一个崭新理念:
防患未然,变“维护稳定”为“创造稳定”
案例一:去年,忻城县党委班子研究决定:建设城南新区,扩大县城规模,满足城市发展需要。这一决议形成的同时,还有另一项决议,要求县住建局、国土局、民政局等部门对扩建县城进行调研,形成社会风险评估报告。根据风险评估报告,扩建县城将涉及2000多亩征地拆迁,将造成近千户居民失地、失业,如果没有配套措施,将造成大量社会矛盾。针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该县配套实施了征地拆迁补偿机制、促进失地居民再就业制度等系统工程。
如今,征地已经接近尾声,各种可能产生的矛盾均被化解于无形。
案例二:两年前,不少地方纷纷把代课人员推向社会,让代课人员自谋出路。忻城县委常委会经讨论认为,如果按照这种做法执行,可能会造成大量代课人员上访,滋生不稳定因素,需对这种做法进行社会风险评估后再制订有针对性措施妥善处理。随后,该县争取上级政策支持,让符合条件、具有教师资格的代课人员逐步通过考试进入教师行列,化解了矛盾。
纵深阅读:近年来,忻城实施重大决策和工程事项社会风险评估制度,不但看“要不要干”,而且还要看“能不能干”,将维稳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变主动为自觉行动。2010年以来,县政府投入150万元用于“天网工程”建设,目前全县共安装有1000多个摄像头;投入75万元作为“三大纠纷”调处专项经费;投入1400万元用于政法机关办案专项经费等。
声音:韦凤云认为,社会和谐的种子“种”在百姓心中,只有综合考量百姓利益,才能制定科学可行的决策,维稳工作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变“维护稳定”为“创造稳定”,才能让社会和谐稳定在百姓心中“生长”。
一项长效机制:
“联接联调联处”制度化,上访“一月办结”
案例一:去年10月10日,忻城县四家班子领导接访日。当天,该县几名退役老兵前来上访,要求解决“三险”及再就业问题。县领导详细了解他们的情况后,批示相关部门仔细调查这一群体的困难,研究解决方案。当年11月底,县委县政府便研究决定对该县所有“二次入伍”退役老兵,安排公益性岗位并帮助缴纳养老保险。
案例二:去年11月10日,忻城县四家班子领导接访日。一位享受定补离任村干部前来上访,反映补贴太低并希望增加补贴。很快,该县通过了一项决议:同意将享受定补离任村干部的月补贴标准从120元/月提高到170元/月,从今年1月1日起执行。
纵深阅读:为使已经存在的矛盾得以化解,让百姓满意,该县创建了一套矛盾排查化解的长效机制。这项机制在忻城有个广为人知的名词——“102030”工作机制。
“10”是指群众来访联接机制,即每月10日,由县四家班子领导组成接访组进行公开大接访。设立总台、县委书记接访台、县长接访台、“三大纠纷”接访台、涉法涉诉接访台等,把解决信访问题作为“减压器”。去年来共接待来访群众58批251人,集体访17批170人。现场受理58件,现场办结23件,落实领导包案35件。“20”是指矛盾纠纷联调机制,即每月20日前由县领导挂帅,部门配合,到各自联系的乡镇进行下访、排查活动。把人民调解作为化解民间纠纷的“尖刀利器”,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制度,形成了矛盾纠纷大联动、大排查、大调处的工作格局。落实“月查月报、专查专报、随查随报、急查急报”的“四查四报”制度,定期展开“拉网式”排查,超前掌握重大社会矛盾的预警信息,做到防微杜渐。“30”是指矛盾纠纷联处机制,即每月30日前,县人民政府常务会召开会议对当月排查摸底的信访突出问题和矛盾纠纷解决方案进行研判,制定具体的解决或调解措施。
声音:县长谢大研认为,让“联接联调联处”制度化,每月定时接访,定时调解,定时办结,形成长效机制,为群众来访搭建了诉求平台,为群众矛盾构建调解机制,为群众问题提供高效解决途径,提高了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效率,理顺了群众情绪,减少了矛盾的积累、激化,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条最长防线:
基层党建与人民调解联动,遏止矛盾于萌芽
案例一:去年初,外地两个青年到忻城县城盗车,连夜往马泗乡方向逃跑。马泗乡公路边5个村民小组的组长得到信息后,立即组织群众设卡配合抓捕,两个小时就把盗窃犯抓获归案。
案例二:去年4月,南闷村民小组和水洞村民小组群众为抢水闹纠纷。当时,两组青年已经发生口角,几乎到了拳脚相加的地步。危急时刻,两组组长同时赶到现场,让群众派代表商量用水协议,很快矛盾得到化解。思练镇宣传委员蓝劲勇说,乡政府都不用出面,就及时平息了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
纵深阅读:为将群众内部矛盾扼杀在萌芽状态,忻城县将基层党员“网底工程”、“螺丝钉工程”与人民调解有机结合,即建立“屯支部+屯务委员会+协会”的稳定工作网底,从建立调解网络、运作机制,到多部门联动化解模式等,制定了一系列相应制度,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基层党员战斗堡垒作用,着力营造新型党群、干群、警民关系。
为此,该县在每个自然屯中采取竞选方式以有偿聘任形式确定1-2名专门负责履行维稳信息员、人口管理员、民政联络员、廉政监督员职责的“综合员”。目前,竞争选聘产生的2079名由屯党支部书记(屯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以及先进农村党员等组成的屯级“综合员”在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在屯级阵地上凝聚成“掌握民情最及时、服务群众最到位”的坚强力量。
此外,该县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功能作为突破口,在全县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形成了县、乡、村、屯四级联动的便民服务网络,建立“重大问题及时报告”、“综治工作例会”、“重点问题督办”等制度,把化解社会矛盾,解决各种问题和隐患纳入党建工作日程。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及时抓住治安隐患、抓住不安定因素、抓住群体性事件苗头等问题的源头,将不安定因素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
声音:县政法委书记罗显明认为,2000多名“综合员”作为基层组织应急机制链中“最底层”的环节,是党和政府在基层网底的触角,随时监控本屯社情民意和各种安全稳定信息,是公共突发事件动态掌控的第一道防线,是一条维护社会稳定的最长防线,可以将群众矛盾遏止在萌芽状态。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韦鹏雁罗侠开栏语蓝天大地,鱼水情深。4月13日,广空航空兵某团组织飞行训练时遭遇特情,飞行员跳伞身受重伤。生死关头,河池、来宾、柳州三地党委政府和数百名群众进行一次辗转几百公...
忻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忻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