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记者 吕昌业)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高新区先后召开工委委员会议、招商引资工作座谈会、全区领导干部会议,传达学习会议精神,并于1月11日召开全区重点项目现场观摩会暨招商引资动员大会,对全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进行总动员、再部署。高新区工委管委会决心认真贯彻会议精神,按照“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大作为”的要求,坚定不移抓项目,坚定不移扩总量,坚定不移转作风,坚定不移优环境,在全市新一轮大发展中勇于担当,率先突破,做好主攻,争创一流。
突出一个中心,在招大引强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区工作中心,实施“大项目立区”战略,努力引进一批大项目。突出招商重点。依托重点园区招商,以“五大百亿产业园”和“两大高科技产业园”为依托,大力引进产业龙头企业和配套项目。依托重点企业招商,以爱地高分子、昊宇车辆等15家企业为依托,通过多种形式,引进关联配套项目。加强招商力量。按照“分工工作上水平、中心工作抓招商”的思路,领导班子成员每人每年至少引进过亿元项目1个。成立10支小分队,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蹲点招商,确保每年掌握不少于300个项目信息,推进不少于100个在谈项目,落实不少于20个合同项目。完善考评机制。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把招商引资的实绩、项目建设的进度,与机关干部待遇挂钩,奖优罚劣,奖功罚过,形成在招商引资一线锻炼干部能力、在项目建设一线锤炼干部作风、凭招商实绩用干部的良好风气。
当前,重点推进31个过亿元项目,总投资159亿元。其中包括投资40亿元的莱芜世纪城、投资10亿元的轻卡汽车车厢底盘等在建项目10个,总投资66亿元;投资15亿元的汇源工业园二期、投资10亿元的高档生活用纸等合同项目10个,总投资43亿元;投资12亿元的高性能动力电池、投资10亿元的纤维素酶等在谈项目11个,总投资50亿元。
完善四项机制,在建设速度上实现新突破
健全完善四项机制,打响“高效率、高速度、高质量”的项目建设“高新区速度”品牌。2012年确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增长33%;12个过亿元大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
完善包推责任机制。把项目分解到班子成员,实行“三定三包”,即定目标、定时限、定责任,包建设进度、包政策落实、包问题解决。完善开工倒逼机制。对合同项目,明确责任单位,定死开工时间,倒推前期工作时限,以时间倒逼程序,确保如期开工。完善重要节点考核机制。按土地征用、开工建设、厂房完工、设备到位、调试生产等重要节点,明确完成时限,以压力增动力,以目标倒逼进度。完善定期现场调度机制。对在建项目,每周六召开一次现场调度会,现场调度项目进展,现场解决存在问题,以督查倒逼落实,加快项目建设。
构建三个平台,在产业膨胀上实现新突破
围绕促进现有企业规模膨胀,落实“一二三”的措施,确保2012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亿元,增长43%。
开展一个活动。针对全区320家工业企业,开展一次大普查活动,对企业经营状况、装备水平等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家底,为分类扶持打好基础。实施两个计划。根据普查结果,对主营业务收入5000万元以上、装备水平较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实施“培优扶强计划”;对主营业务收入5000万元以下、500万元以上企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对列入两项计划的企业,帮助企业聘请专家,制定发展规划,分解发展目标,采取“倒推法”,根据各阶段所需的资金、人才、工人等生产要素,落实扶持政策,加速规模提升。构建三个平台。企业融资服务平台。重点采取完善担保融资体系、推进政银企合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三项措施,年内举办3次银企合作对接活动,区财政建立3000万元的重点企业短期过桥资金,500万元的新上项目贷款贴息专项基金,全力扶持企业上项目。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总投资2亿元、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012年春季开工,年内完成投资6000万元,并整合区内企业研发力量,面向国内科研院所开展推介活动,努力打造成为全市高新技术创新研发基地。人才引进服务平台。财政列支1000万元专项资金,建立高层次人才创业启动基金、融资担保基金等扶持基金,重点支持高层次人才科技攻关项目。积极与国家部委、中科院等高端人才聚集单位开展合作,举办2次产学研对接活动,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支撑。
新闻推荐
高点定位,高位崛起。目前,2×100万千瓦“上大压小”项目、鲁中啤酒原料工业园项目等11个亿元以上大项目、好项目强力推进,总投资额过百亿元。请看———高庄登“高”本报记者 李玉亮莱城区高庄街道...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