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柳尧杰
看今年全市的中小企业发展,可谓是重重困难之中求生存。尽管前行路上荆棘丛生,但趋好的势头还是占了上风。
成绩:稳步增长,实现突破
来自市中小企业办的一组数字: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发展私营企业688户,新增个体工商户2801户,分别增长6.4%和11.6%。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增加值完成57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和26%。中小企业规模效益稳步增长。
成绩来之不易。今年以来,为加快中小企业发展,莱芜市不断实现新突破。首先在产业集群建设上,重点抓好优特钢、农副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塑料机械等8个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莱芜市省级产业集群达到3个,特色产业镇达到4个。
建设中小企业孵化园,为中小企业搭建了发展的新平台。目前,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孵化园达到20多处,培育孵化中小微企业500多家。方正工业园、钢城高新园创业服务中心、任花园工业园等都已初具规模,各具特色。
在政策方面,市中小企业办认真落实国家、省出台的一系列涉及小微企业的金融财税政策。为解决资金问题,莱芜市还建立了中小企业助保金,共安排企业助保金贷款政府风险补偿金2000万元,莱城区、钢城区也分别安排1000万元,可拉动信贷资金8亿元。截至目前,已发放贷款超过1亿元。
问题:两难两贵,一升一降
“向好势头是主流,但困难和问题仍不可小觑。概括地讲,可以总结为八个字:两难两贵,一升一降。”在谈到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时,市中小企业办的负责同志说。
融资难,融资贵。信贷投放少导致企业发展资金不足,尽管莱芜市各家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但依然是杯水车薪,难以解渴。财务成本高同样导致融资难、融资贵,银行贷款利率普遍上浮50%以上,在银行信贷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民间借贷行为增多,加大了企业的财务成本。
用工难,用工贵。劳动力工资标准持续上涨,企业工资支出大幅提高。今年莱芜市最低工资标准又提高到1100元,这无疑又为企业增加一部分支出。同时,很多企业反映,用工难的现象日益突出,尤其是技术类的工人更是奇缺。
成本升,效益降。多数中小企业尤其是外贸出口企业受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制约,生产效益呈下滑趋势。以某公司为例,2008年以来,汇率由7.5元升值为6.3元,原材料加工由3万多元上升到7万多元,工人工资从1000元上升到3000元,企业仅处于微利经营状态。
对策:加快培植,搭建载体
市中小企业办的负责同志表示,将乘着全市科学跨越发展的东风,推动中小企业实现数量质量双突破。
按照“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和市里提出的“613”工程要求,选择一批成长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建立中小企业重点项目库,重点调度、重点扶持。积极实施“百千万”培训计划,对莱芜市百名企业家、千名小老板、万名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分层、分批进行常年培训。前不久,莱芜市500多人参加了省里组织的一次专题培训。
平台、载体建设长抓不懈。今年争取工信部支持,建立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引导各镇(街道)立足产业特色,加快创业辅导基地建设。今年计划认定4个市级特色产业集群,8个特色产业镇,10个创业辅导基地,40家“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
新闻推荐
成效很大的一年——— 全市2012年第四季度重点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侧记
本报记者 李玉亮 康与民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吃大苦、受大累、流大汗的一年,更是大项目建设成效很大的一年:全年完成投资424.03亿元,132个大项目竣工投产。400多亿元投资奠定的是莱芜奋起赶超的坚实...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