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利
市委、市政府推动“四个发展”、建设“五个莱芜”的决策部署,既符合莱芜实际,又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只要我们紧紧依靠群众,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就一定能实现莱芜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宏伟蓝图。
高新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高新区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重要的一条就是紧紧依靠群众、争取群众的支持。可以说,高新区过去的发展离不开群众,现在的发展离不开群众,今后的发展更离不开群众。对高新区的群众来说,最渴盼的是绿色发展,最期望的是创新发展。人民群众的希望和要求就是我们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践行群众路线这条生命线,围绕创建国家高新区这条工作主线,全力以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力争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75%以上。具体来说,重点做好“四个一批”———
努力引进一批高新项目,不断增强创新发展的后劲。高新区的许多项目,就建在群众“家门口”,项目的质量高低,群众看得一清二楚。因此,必须把好项目建设的两个关口。一是质量关,重点引进技术水平高、发展前景好的高新项目,严格限定投资强度、科技水平、环境影响等“红线”;二是群众关,项目落地前,召开由职能部门、权威专家、群众代表参加的“听证会”,综合考虑项目的可行性,群众代表具有“一票否决权”。今年以来,高新区在抓好中天科技园等“十大新兴产业项目”的基础上,引进了盈先新能源科技、太阳能光伏应用高性能关键设备及配套新材料等10多个科技型项目,科技项目占项目总数的85%以上。
努力膨胀一批科技企业,不断提升创新发展的实力。高新区的企业吸纳了诸多当地群众就业,企业发展的快慢、效益的高低,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所以群众感受最直接、最真切,对企业发展壮大的愿望最强烈。围绕促进企业不断做强做大做优,高新区正实施“中小科技企业成长计划”,每年筛选20家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企业,实行工委管委会班子成员结对帮扶,全力推动企业膨胀发展。全年新增规模以上科技企业25家,新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过亿元企业5家,既壮大了全区的综合实力,又可让群众从中得到更多实惠。
努力培育一批技术人才,不断强化创新发展的支撑。人才是植根于群众的,也是来源于群众的,选人才要在成千上万的群众中选,这样才会选出优秀的人才。高新区企业众多,在外老乡众多,与国内外众多科技人才联系广泛,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为此,高新区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群众的积极作用,大力实施“十百千”人才培育计划(培育和聚集10个高水平创新团队、10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1000名高技能人才),逐步构建以领军人才为引领、骨干人才为支撑、技能人才为基础的“人才金字塔”。力争今年在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急需的拔尖人才和行业知名专家方面实现较大突破。
努力建设一批民生工程,不断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环境污染、配套落后、创业就业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创业园区建设,既是回应群众关切的需要,也是创优发展环境的需要。围绕改善环境,实施以大汶河高新区段、辛庄河高新区段以及孝义河治理为主要内容的“蓝天碧水工程”,以道路建设、街区绿化、夜间亮化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提升工程”;围绕改善民生,实施以旧村改造为主要内容的“群众安居工程”,以日间照料中心、幸福养老院为主要内容的“幸福养老工程”;围绕保障村居经济发展,为失地村居规划工业园,建设标准厂房对外出租,保障村集体经济长远发展,目前已建成村级工业园10个,标准厂房41万平方米;围绕促进群众创业,在每个村居设立就业服务站,驻地企业优先安置本地群众就业,目前全区适龄群众全部就业,受到广大群众一致欢迎。
(作者系市委党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班学员)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刘艳芳 通讯员 王光庆 夏晓芳核心阅读今年3月,市国税局紧扣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围绕解决“四风”突出问题、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莱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