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
《鲁中晨刊》是莱芜日报社创办的莱芜第一份都市生活类报纸,2007年8月起独立发行,立足莱芜,辐射鲁中,是鲁中地区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自2008年以来,一直保持全省新闻宣传系统精神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连续15年“记者下基层”不停步,深入“走转改”,被中央“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办公室和省记协,作为经验在内部刊物和网站上介绍推广。每年都有20余件作品获评山东省地市报新闻奖和山东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数量和等次一直保持在全省地市报前列。
与读者最大限度互动
莱芜人口规模小,《鲁中晨刊》作为莱芜的一份离市民最近的报纸,经过几年间的办报实践,摸索出以品牌建设为目标,以关注民生、服务民生为指向,立足“主流、专业、服务”和“本土化、品牌化、新锐化”办报定位,把活动的策划与营销融入到办报的全过程,做到“月有小活动、季有中活动,年有大活动”。在活动策划上,目前已经形成了3月份的“学雷锋做志愿者”、植树节,五一“交友会”、6月“爱心送考”“九九老人节送温暖”“齐鲁小明星(莱芜赛区)”等活动,这些公益活动已经形成品牌,也逐步凝聚起一大批追随晨刊的读者群。
经过几轮改版,《鲁中晨刊》已经形成了与读者最大限度互动的良好格局,这是开放性办报理念的体现。《鲁中晨刊》以丰富多彩的报媒活动来牵引社会新闻,进而与读者互动,与有关部门和单位联动,以此带动新闻报道,最终让报纸版面“动”起来,让数量较多的本地新闻版面切实“立”起来。
副刊策划新增“含金量”
都市报面对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鲁中晨刊》用全新的思维办报,树立融合发展意识,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发挥晨刊采访优势,扩大晨刊产业链,用全媒体的思维抓宣传、经营、管理、品牌、营销、组织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除继续把策划作为做好新闻宣传报道的重要环节外,针对有效读者群体,加强副刊力度。《鲁中晨刊》的读者群为一老一小,一老为中老年读者,一小即为晨刊小记者。为此从今年5月对《鲁中晨刊》进行改版,每期有四个版面做副刊,有面向小记者的《亲子园》,面向老年人的《养生屋》《老人苑》,以文学、乡愁记忆为主的《齐长城》等,通过专刊专栏的策划创新,与读者开展良好的互动,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多样化需求,提升了晨刊的有效阅读,增加了报纸专栏、专版的“含金量”。
《鲁中晨刊》发挥优势,找准定位,积极参与了新闻主体的行动,使版面主体新闻沿着健康性、责任性、公益性和教育性方向发展,从而彰显出一种强烈的媒体社会责任感,树立起了《鲁中晨刊》主流媒体的优良品牌形象。 本报记者
报业联盟实现地域联动
随着纸媒受传播方式的限制,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纸媒成立报业联盟可以实现地域联动、跨界发力、激活资源、叠加效应、创新载体、开放包容,成立报业联盟可以深挖报业发展潜力,共生共融、共建共享,激发新活力、拓展新空间,搭建新平台、实现新作为,进行报纸版面互换、客户资源的整体开发等经营活动。成立报业联盟,联盟成员间寻求合作的一个契机和切入点,联盟将从旅游业务做起,逐渐扩展到发行投递、新闻传播、人才培训、业务交流、网络建设、客户调查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使联盟发挥更大作用,更有活力和生命力。
新闻推荐
弥漫博山的臭味来自哪里 初步确定臭味源为莱芜市苗山镇一垃圾填埋场
晚报讯(记者袁一军)最近几天,博山城区频频遭受臭味袭击。当地环保部门随即开展大范围排查,到9月20日,初步确定臭味源为莱芜市苗山镇境内的一个大型垃圾填埋场。奇怪:全城都是臭味9月16日,周六,...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