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远郊几个县区基础教育薄弱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城乡之间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办学质量上存在严重失衡的现象。在很多农村学校“一村多校”、“一校一师”、“一班三生”的现象普遍存在。“十一五”期间,市教育系统为了破解这个难题,通过各项教育改革逐一攻坚,几个县区的基础教育有了极大地改善,走进村村镇镇,盖的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
皋兰西岔中心校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过去学校的许多教师仅靠一块黑板、几支粉笔、几本教材开展教学,课程门类不全、开设不齐,课程改革和教科研工作无法实施。城乡之间的巨大反差致使学生离乡择校,教师也人心思走。市教育局基教二处的沈处长告诉记者,布局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均衡成为制约农村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但是,通过全市推进教育公平的工作,兰州市几个远郊县区的教育均衡发展有了新的发展。以皋兰县为例,“十一五”期间,县教育局在学校布局调整中,制定了《皋兰县中小学布局调整三年规划》。县教育局办公室李主任告诉记者,面对改革的各种阻力,全局上下千方百计协调关系,通过政策宣传、交流座谈、现场参观等举措,统一了思想,转变了观念,使布局调整变成为领导的决策、乡村干部的共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学校的自觉行动。
全市城乡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市教育局副局长南战军告诉记者,根据兰州市城市发展的现状,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了调整布局结构、实施集中规模办学上,以此来推进全市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彻底改变农村教育举步维艰的局面。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坚持“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乡镇集中,小学向中心村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办学思路。通过调整后,其中小学从870所减少到733所,减少137所,初中从134所减少到128所,减少6所,校均办学规模分别调整到302人和1013人。全市城乡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达到每学期:小学500元,初中750元。
与此同时,普通高中优质资源也不断增加,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在2006年达到峰值80955人后开始回落,2009年回落到73753人。借着这个机会,普通高中入学率从57.7%扩大到59.62%。实行初、高中分离办学,普通高中从100所压缩到93所,校均办学规模则从769人提高到793人。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稳步扩大,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增加到11所,合计办学规模从19891人扩大到21012人。省级示范性高中对口招生比例从5%提高到15%。
在学前教育中,全市幼儿园数量达到294所,比“十五”末增加55所,在园(班)人数52145人。全市学前2年教育入园(班)率达到55%,比“十五”末提高3.1个百分点。民办幼儿园发展迅速,全市注册审批民办幼儿园199所,在园儿童22507人。公办幼儿园数量仍然不足,全市公办幼儿园28所,在园儿童15455人,占入园儿童总数的29.6%。
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均衡
“教育均衡发展始终离不开教育改革。”市教育局基教一处负责人说。在“十一五”期间,全市各项教育改革陆续进行,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改革都重在提高学生素质和学校教育质量。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准备工作加紧进行。另外,企业中小学顺利完成移交,使部分原本破旧的教学楼得以换新颜。义务教育从农村“两免一补”发展到城乡全面免费教育,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到了义务教育。永登中川镇的村民高红进告诉记者,现在孩子在学校上学享受到的待遇跟城里娃一样。这位负责人还告诉记者,全市启动了科研兴教工程,坚持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城市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启动调研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逐渐形成,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始享受国家资助,市属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取得重大突破,高校贫困生建立了生源地银行贷款制度,各项改革日渐走向深入。2008年底,市政府颁布了《兰州教育满意行动计划(2009—2014年)》,进一步加快了中小学结构布局调整、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教师校长队伍建设进程,中小学绩效工资稳步推行,农村代课教师问题得到解决,2010年全市正式启动了高中新课程改革,并着手制定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新闻推荐
【本报讯】 1月21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兰州市计划生育工作荣获2010年省政府目标管理综合考评第一,受到了省政府表彰,并奖励15万元。据悉,这是兰州市计划生育工作连续2...
皋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皋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