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两会”期间,关于教育的话题一直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从学前教育到职业教育,再到高等教育,从学生心理健康到学生课业负担,无一例外地都进入了代表的议案和委员的提案。会外教育界人士和家长,也同样对“两会”给予极大的期待。在今年“两会”召开之前,全省“两基”通过国家验收,虽然“两基”只涉及到义务教育,但兰州教育已经开始步入一个教育改革深化并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促进学前教育普及发展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实施,教育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大代表何泳忠告诉记者,学前教育是一个重要阶段的基础教育,近年来入园难的现象在兰州频有出现。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实现学前教育普及发展,全市教育系统认真实施《兰州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采取新建扩建一批,扶持支持一批,规范发展一批等举措,通过教育部门办园,推动街道、镇(乡)办园,支持企事业单位办园,鼓励规范民办园等形式,形成以公办园为基础,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学前教育格局。
人大代表龚保和告诉记者,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学习的开端,对于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城关区教育局推行《兰州市城关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到2013年,公办幼儿园资源进一步扩大,民办幼儿园发展规范有序,师资队伍日趋优化,保教质量稳步提高,学前三年入园率达75.4%,学前两年入园率达92%,学前一年入园率达99%,“入公办园难”问题得到缓解。
何泳忠表示未来五年,争取全市学前教育规模扩大到10.29万人,学前一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学前两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0%,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0%。
基础、高中教育均衡发展
何泳忠告诉记者,“两基”全面的实现,义务教育不断发展,就在于全市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薄弱学校改造,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推进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一体化”办法试点与推广,通过校际之间、县域之间、区域之间的互补,积极探索联校办学、联片办学、集团化办学等模式,采取统一管理、统一教师交流配置、统一教研、统一考核等方式,加快区域内均衡发展步伐。通过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的措施,加快农村教育发展。通过加强城镇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提升城镇义务教育承载能力,着力降低“择校热”,努力解决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问题,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在促进高中教育发展方面,兰州市深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人大代表马驰告诉记者,他所在的民族中学,在高中年级大力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何泳忠表示,未来五年兰州市将继续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结构布局,义务教育办学规模扩大到44万人,校均办学规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按照国家标准开展新一轮标准化学校建设,均衡配置经费、师资、校舍、设备等资源,加强均衡发展进程监测,加强市县区学校协调互动,扩大高中对口招生比例,强化教师校长交流,规范办学行为,努力缩小校际差距。将城关区、西固区、皋兰县纳入全国100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实验县。到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建立城市义务教育学校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补助政策,全面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根据财力,逐步提高公用经费标准和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建立辍学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到2015年,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稳定在99%以上,初中三年教育保留率达到98%以上。
着力解决大班额问题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按照“以流入地地方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就读为主”的原则,兰州市已经将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10.41万人统一纳入学校招生范围。据了解,市政府在进城务工人员居住集中的地区指定了39所中学和110所小学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市区财政按标准和实际接收人数,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在财政预算内足额拨付公用经费,并根据国家政策规定不能收借读费和学杂费,大部分学校都能遵守国家政策规定。同时,针对农民工经济困难的实际,各学校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扶家庭困难学生,减免杂费,资助其完成学业。何泳忠表示,全市将通过校际、城乡、区域“三个互动”,采取联校办学、联片办学与集团化办学三种模式,确定35所学校着力开展义务教育区域均衡“一体化办学”试点工作,组成统一管理、统一教师流动配备、统一教研、统一考核的“四统一”办学联合体与教育集群,全力破解“择校热”与大班额难题。同时,大力开展送教下乡和结对帮扶活动,全市46所中小学开展了一对一帮扶活动,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此外,兰州市还大力推进招生改革工作,小学坚持属地管理、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初中实行“免试入学,相对就近,整校划拨,兼顾户口”的招生办法。同时采取示范性中学与薄弱学校对口帮扶、省级示范性高中招生名额对口划拨到初中学校等多项措施,推进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城区初中入学难问题逐渐缓解,初中阶段择校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未来五年实现“五化”格局
对于扩大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记者采访了几位政协委员,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政协委员朱武兰认为,学校布局应该与城市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根据“谁开发、谁建设”的原则,按照居住人口规模5000人设立1所幼儿园、1万人设立1所小学、3万人设立1所初中、8万人设立1所高中和1所职业学校的标准,把学校配套建设的重点放在新建住宅小区、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企业出城入园后整体开发、兰州新区等五类区域,实行中小学和幼儿园配套建设与重点区域开发改造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特别是在兰州新区建设占地近千亩的教育集聚区,以优质的教育带动新区发展。
何泳忠告诉记者,报告对未来五年的教育工作也作出了部署和要求,新区教育规划将是全市教育重要内容。未来的兰州新区教育将形成“学前教育普及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特色化、职业教育规模化、终身教育一体化”的办学格局,基本形成以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为主体,以普通高中教育为拉动,以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两翼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成为全市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区、素质教育的示范区、职业教育的先导区。到2015年,兰州新区学前3年教育毛入园率70%,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明显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0%,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例接近5︰5,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15年,在做好兰州新区现有中小学改造建设工作的同时,重点在生态休闲商住区规划建设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49所学校,其中,小学12所,初中6所,幼儿园22所,高中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职业院校分校5所。到2020年,再规划建设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126所学校,其中,小学36所,初中16所,幼儿园63所,高中7所,中等专业学校分校4所。
资料照片
新闻推荐
【本报讯】 12月6日,皋兰县石洞镇城南社区举办第四届“忠孝娃娃”表彰大会,对辖区21名“忠孝娃娃”进行了表彰。魏文静是石洞小学三年级三班学生...
皋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皋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