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上分两大块,一块是因家庭、亲属关系形成的称谓;另一块是因工作和社交形成的称谓。我们姑且把它们叫做“家族称谓”和“社会称谓”吧。本文是为整理兰州民俗而作,因此以介绍更具地方特色的“家族称谓”为重点。
晚辈对长辈的称谓。兰州人把父亲叫“爸”,把母亲叫“妈”,这同各地一样。但是在农村,也有把父亲叫“爹”的,还有把父亲叫“大”的。除此以外,子女也可以按照他的排行称呼父亲,例如,有时候儿女说:“我尕爹如何如何……,”说的就是自己的父亲。
对祖父叫“爷”,祖母叫“奶奶”;外祖父、外祖母也叫做“爷、奶奶”,只是在需要说明的情况下才叫做“家爷、家奶奶”“外爷、外奶奶”。这是正常的。对曾祖父叫“太爷”,曾祖母叫“太太”。再往上叫“祖太爷、祖太太”。
对伯父、叔父,伯母、婶母通常按照排行叫“爹、妈”。例如:“二爹、五爹;二妈、五妈”,等。但对大伯则叫“大大”,大伯母叫“嬷嬷”。最小的叔叔叫“尕爹”,婶婶叫“尕妈”。对于血缘关系较远的叔父和婶婶,可以统称“尕爸、尕婶”表明他们是父亲的兄弟辈即可。
对姑母一般叫做“娘娘”。具体称呼时按照排行叫“大娘、二娘、尕娘”等等。如果血缘关系比较远的话,就简单叫“娘娘”即可,表明这是父亲的姊妹关系。姑父则按照排行叫“几姑父”就可以了。对父母的表兄弟叫“姑舅爸、两姨爸”,他们的配偶就相应叫“姑舅婶、两姨婶”。父母的表姐妹叫“姑舅娘娘、两姨娘娘”。他们的配偶则简化称呼“姑父”即可。
对舅父按照排行叫“阿舅”,例如“大阿舅、三阿舅、尕阿舅”等。对舅母按照排行叫“大舅母、三舅母、尕舅母”等。
对姨母按照排行叫“大姨娘、三姨娘、尕姨娘”等。在市区眼下也有叫“大姨、三姨、尕姨”的。对姨父则按照排行叫做“几姨父”就可以了。
对父母的伯伯、叔叔,伯母、婶婶按照排行叫“爷”或“奶奶”就行,例如“大爷、三爷、尕爷;大奶奶、三奶奶、尕奶奶”等。
对父母的舅舅、舅母、姨父、姨母按照叫做“舅爷、舅奶、姨爷、姨奶奶”。
女婿对岳父岳母一般叫“爸”和“妈”。儿媳对公公婆婆也叫“爸、妈”。
长辈对晚辈的称谓。长辈对晚辈一般称呼他的名字,尤其是称呼小名,以示亲切。如果关系很近,则可以叫做“我的娃”,这时候就不用称呼名字。过去老人称呼小辈有一个非常特色的称谓:“尕!”还有一种称呼就不太客气,叫“尕的个”!当然这样叫人的不多。如果晚辈是成年人或者有比较高的威信,这时候不便称呼小名,则可把姓名除去姓而只称名。例如姓名全称“李德全,”这时候只称“德全”即可。当然兄长对弟弟,或者朋友之间都是可以这样称呼的。爷爷奶奶对孙子,也是需要说明的时候才称作“家孙子、外孙子。”兰州俗话说:“外孙子,不如萝卜菜根子!”好像有亲孙子、外孙子的区别。其实老人疼孙子是不分“家孙子、外孙子”的,倒是孙子孝敬爷爷奶奶时可能有亲疏之别,但那肯定是个别的。
现在的人结婚普遍比较晚,因此一个家庭大多数三代同堂,能够四代同堂、太爷太奶奶见到重孙就是喜庆事。但在民国以前人们十四、五岁就结婚,这样四代同堂,甚至五代同堂的现象并不稀罕。那么太爷太太有重孙,重孙的后代又该怎样称呼呢?在兰州,五代重孙叫“寄柳,”六代重孙叫“吊旦,”怎么样,挺有意思吧?
在兰州,两代人之间还有些独特的称谓。父子之间叫“爷父们”。母子母女之间叫“娘们两个”。爷爷孙子叫“爷孙们”。而在皋兰县,晚辈见到长辈,可以用“老汉”一词代替具体称谓,见面先问:“老汉这一向好着哩唦?”而“老汉”一方则称晚辈“娃们,”说道:“这个娃们那乖觉得很!”对长辈还有一个代称:“大辈子,”这样说涵盖的面更加宽泛些。如果对方属于亲戚但又比较远,比如父母表妹的公公婆婆,想要准确称呼要拐好几道弯,怎么办呢?兰州人有办法,这时候你只要称他们“姑舅爸、姑舅婶”就行了,保准好用。
平辈之间的称谓比较丰富多彩。除了按排行叫“哥、姐”,还要按排行叫“姑舅哥、姐”。对弟弟妹妹则直呼其名,对弟弟也可以叫“老三、老六”等。不过这里也有特殊的称呼。比如通常都把家中的老三叫“三搅棍”,这大概算是称谓中的“外号”吧!对家中最小的弟弟妹妹有一个爱称:“点点娃”或者“垫垫窝”。如果他出生的时候父母年龄已经大了,那就叫“老生胎”。对表弟表妹一般不叫名字,而是只称呼“姑舅”或者“两姨”就行。过去好多外地人搞不清兰州人的“姑舅、两姨”,认为这是只有兰州人才有的亲戚关系,其实不然。《红楼梦》里面就有“姑舅”“两姨”的表述。只要存在兄妹关系或者姐弟关系,他们的后代就是“姑舅”。只要存在姐妹关系,他们的后代就是“两姨”,中国人都是这样的。倒是兰州人对姑舅有“上姑舅、下姑舅”之分。什么是“上姑舅?”对自己而言,舅舅的儿女就是“上姑舅”,自己是“下姑舅”,明白了吧?坊间有言:“姑舅两姨,不见唠想哩,见唠嚷哩!”这证明姑舅两姨关系比较有意思,既见不得,又离不开,说到底还是亲情浓厚啊!实际上“姑舅“一词的含义还可以推而广之。彼此不相识,只要是老乡,就可以笼而统之的称呼“姑舅”,先搭上腔再慢慢说,这就便于沟通了。
平辈人之间好玩的称谓是连襟关系,兰州人叫“挑旦”。细想一下,一个人肩上挑着担子,一头一个重物,但这两头的份量要一般重,不然一头重一头轻,这担子是没法挑的,你说这两个女婿在丈人丈母眼中是不是一碗水端得很平呀?至于妯娌关系,兰州人叫“相候”,也很有意思。妯娌关系不太好相处,但如果能够像这个称谓,做到“相候”“相望”,那就一定会团结和谐对不对?这也印证了古人造词时寄予的内涵还是非常有智慧的。
说到平辈人,十分重要的是夫妻之间的称谓。刚解放的时候,夫妻互相称呼,通常是用最大孩子的名字。例如大儿子叫“强强”,那丈夫就用“强强”来叫妻子,而妻子照样用“强强”叫丈夫,彼此心照不宣,而外人可能会搞糊涂。后来渐渐用对方姓名直呼,这也是只有夫妻之间才可以。再往后就采用“掌柜的”来称呼对方,放财物的柜子是两个人共同执掌的,倒也体现了家庭关系的平等。而如今年龄大一点的夫妻之间,采用“老头子”“老婆子”称呼对方的居多。而年轻人毕竟比较“潮”,夫妻之间的称呼也很港台化:“老公”“老婆”,拖腔长长的,听上去蛮肉麻。
兰州人还有一些非常特色的称谓。
对于街坊邻居,晚辈见到长辈通常叫:“张家爸、李家爸”或者“张家婶、李家婶”等。而大人之间则互相称呼:“他张家爸、他李家爸”或者“他张家婶、他李家婶”等等。
兰州人在外边要跟陌生人打招呼,有一个专用的统称:“师傅”。这时候不管是否平辈,叫“师傅”他都会答应的。
对于单位上的同事,或者经常在一起活动的熟人,兰州人叫做“一搭里的”。其中的意思又好像清楚又好像模糊,要的就是这个感觉。
兰州的老人们有一个大发感慨时采用的称谓:“哥哥哟!”其实他说的并非“哥哥”,而是对不确定的对象表示自己比较强烈的一种感触,一般是在对小辈表达心中的不满,这时候你可千万不要以为他(她)的“哥哥”就站在旁边哟!
说到最后,捎带着介绍一下兰州人怎么称呼自己瞧不起的人,叫做“逮”!这个字我查字典了,上面也有,叫做“呔”!虽然读音不同,但意思是一致的。
说了这么多我也乏了,那就和“姑舅两姨”们道一声:“回头见”!
中国人历来讲究称谓,称谓,就是人们因为婚姻和社会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建立起来的名称和称呼。称谓的使用多种多样。称谓在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十分重要,它是特定场合人与人之间相互地位关系的指示坐标,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表达意思时的“通行证”。人与人开口说话必须先带称谓,不然对方搞不清你在对谁说话,这是很失礼的行为。兰州人通常把这种情况称之为“白搭话,”可以不理的。
现实生活中的称谓种类十分齐全,分别在不同的场合使用,是不能搞混淆的。兰州民俗保留了明显的传统印记,在称谓方面也是有鲜活地方特色的。
新闻推荐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做人的首要准则,对于皋兰县水阜中学学生白锺龙来说,“孝”在他身上则体现的淋漓尽致。父亲肢残,母亲智残,家徒四壁,16岁的白锺龙并未因此消...
皋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皋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