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1岁的杨桂兰老太太是一名远近闻名的民间正骨艺人。从13岁起她便继承了家中代代相传的“正骨”衣钵,走上了扶伤济困之路,每年经她治愈的骨折,骨错位、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等伤患者至少900人次,近60年间,她为5万多人治愈了伤痛。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从不主动向伤患者收取治疗费,对于贫困患者,还时常给他们返程路费。
13岁走上“扶伤”之路
“哎哟,疼死了。”“忍着点,吸气,咳嗽。”3月17日,记者来到皋兰县石洞镇文山村杨桂兰老人家,正好看到了杨桂兰为一位甘南腰间盘突出患者“捏骨”的一幕。微卷的花白头发,整个人显得精神矍铄,容光焕发,这便是杨桂兰老人给人的第一印象。
杨桂兰老人出生在皋兰县石洞镇东湾村一普通农家。家中世代相传“正骨”手艺,可谓“正骨”世家。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从记事起,杨桂兰每天所见便是祖母和母亲给人正骨的场景,她6岁便师从祖母和母亲,学起了祖传手艺。连续不间断地学了7年,在她13岁那年夏天的一个上午,家里来了一名小伤员,水阜村一名9岁小男孩在玩耍时胳膊不幸摔骨折。“当时我奶奶已经去世了,我妈那天正好去亲戚家了。看着小男孩痛苦不已,我大大(父亲)一边着手裁麻纸、刷鸡蛋清(一层层包裹后所起作用和现今打石膏同理),一边唤来我给伤者接骨。那时候,家长都是很威严的,我大大的话我根本不敢反抗,只能硬着头皮上。第一次单独给伤者接骨,我紧张得额头直冒冷汗,担心要是给人家接不好怎么办?好在接上了。后来我母亲复查时说接得挺好。”说起第一次单独给患者接骨的经历,杨桂兰至今记忆犹新。
从那以后,杨桂兰便开始了自己的“正骨”生涯。
巧手为乡亲“正骨”58载
这一干便是58年。58年间,杨桂兰不但为数万人治愈了伤痛,也为很多农户家中的牲畜接骨疗伤,让大家节约了许多费用。这期间,有酸甜、也有苦辣,更有危险和感动。
那是1997年的一天,邻村一农户家的骡子胯骨错位,它的主人请杨桂兰前去诊治。“当时,我让人用绳子将骡子的四肢拉直,在正骨的过程中,骡子受疼将绳子挣脱跳了起来,我便被骡子扔到空中摔了下来,当时虽然有惊无险,但实在是太危险了,万一骡子踩到我身上怎么办?”尽管如此,杨桂兰并没有拒绝过乡亲们,不管谁家的牲口或猪羊狗等家畜需要接骨,她二话不说就跟着来人走。
还有一次,一陕西来兰打工小伙晚上修灯时为了腾出两只手,便将手电筒咬在口中照明,灯修好了,手电筒取下来,嘴却合不拢了,喝不了水,饭也吃不了。到医院合了三次都没能合上。经人引荐,小伙子在朋友的陪同下来到了杨桂兰家。“当时看小伙痛苦不已,我也没多想,一掌就给合上去了。现在想起来都有些后怕,下颚不像其他地方,万一把小伙的肠筋拉断怎么办?不过合上后那小伙转身就跪在地上给我磕头,说要不是我,再过几天他怕是要饿死了。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我也很受感动,感到自己这辈子活得也挺有价值的。”说起为患者正骨的经历,杨桂兰言语间充满了自豪。
家传手艺后继有人
在58年的正骨生涯中,每一次为伤患者治愈伤痛后,杨桂兰都感觉很欣慰。更难能可贵的是,杨桂兰从未主动向伤患者收治疗费,反而时常接济贫困者。2010年,一名通渭男子来到杨桂兰家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临走时,杨桂兰看他穿着破旧,不但没收他送给自己的感谢礼——2斤清油。反而给了该男子50元钱的返程路费。对方感激不已,一再说杨桂兰是活菩萨。
“来找我看病的人大都不会空手而来,有的会提一箱牛奶、有的会提些土特产,但更多的临走时会主动给我留下几十元钱或者上百元钱以表感谢。收与不收我则视对方的条件而定,如果对方比较贫困,我不但不要他们的一分钱或礼品,还时常给他们返程路费。对方条件一般,我也就留下几十元钱最多也就100元钱。对方比较富裕的我就多留下一些。对方如果是大老板或当大官的则另当别论了,他们给多少我都不推辞,他们给得越多我还越高兴呢。当然,患者不给我也不要。人活在世上,谁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呢,能帮一把是一把。”杨桂兰爽快地说道。
记者看到,因长期捏骨,杨桂兰老人的手严重变了形。“不说我这手,单说年龄,我已经70多岁了,也干不了几年了,可惜我的3个孩子都不会这门手艺,好在我大儿子在我的多次劝说下,已经开始学了,我们家这代代相传的好手艺也不至于就此中断。”采访结束时,杨桂兰告诉记者,对家传手艺后继有人,她感到无比欣慰。
新闻推荐
4月的什川,梨花飘絮,似锦繁花与一座座连片高架大棚白色棚膜遥相辉映,到处是一片白色的海洋。大棚内似火炙烤的高温,也挡不住村民们忙碌侍弄白兰瓜的身影。“‘双杆四膜\’高架大棚比一般高架大棚好多...
皋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皋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