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兰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学素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经有关学校推荐,“兰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审委员会认真评选,兰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领导小组审定,下列10个项目13名学生被评为“兰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及“市长奖”提名奖,现予以公示。公示时间:2012年3月23日—3月29日,如有异议,请与兰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审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联系电话:8121709。
第三届兰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丑李雨裳,女,18岁,师大附中,高三学生,参赛作品《低温合成纳米α氧化铝粉体材料》获第11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二等奖。
项目简介:本项目系统地研究了一种新颖的低温下合成纳米а-氧化铝的方法,利用异丙醇铝、无水乙醇以及硝酸或盐酸作为原材料,设计了一种简单易行,可重复性高,绿色无污染的溶胶-凝胶体系。
利用溶胶-凝胶法,在无水溶剂和酸度调节剂的混合体系中加入铝盐,通过搅拌形成均匀的铝盐溶胶;然后在一定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条件下控制溶胶中溶剂的挥发,最后得到干凝胶;将干凝胶在400~1000℃煅烧,即得到49~52nm粒度均一的а-氧化铝纳米粉体。
王冰玉,女,18岁,兰州三十三中,高三学生。
何丽莎,女,18岁,中科院兰州分院中学,高三学生。
参赛作品《气候变化与冰雪消融关系的新探索》获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学竞赛项目二等奖,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鸣科学奖,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广东科学中心专项奖。
项目简介:由气候变化引起冰雪融化量的变化有多大?冰雪融化关系到哪些气候因素?气候与冰雪融化关系的研究将会涉及了解黑河水量的变化,从而可以间接估计气候变化背景下融雪水量对山前绿洲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目标,考虑到冰雪、气象气候观测研究基础条件和数据资料的积累情况,作者选择了黑河上游祁连山区为研究地点,以“气候变化与冰雪融化关系的新探索—以祁连山黑河发源地为例”为研究主题,探讨一种更有效地认识气温上升、冰雪面积与冰雪融化之间关系的新途径。
张钰浩,男,17岁,兰州一中,高三学生。参赛作品《黄河风情线低碳照明研究与设计》获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学竞赛项目三等奖。
项目简介:水力发电作为一种重要的发电形式,一般需要拦河建坝,建设水力发电站,占地空间大且需大量投资。水车作为一种古老的提灌机械,历史悠久,曾对河流两岸的农业灌溉发挥了很大作用。但随着现代灌溉技术的发展,水车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水利灌溉作用,更主要地成为一种旅游景观设施,闲置甚为可惜。
利用水车进行发电无疑是一种对古老机械进行旧物新用的做法,重新激发了古老水车的生命力。现有技术中虽出现了利用水车进行发电的方案,但现有水车发电装置一般具有较为复杂的机械结构,而且由于水车发电功率低,不适宜于连入电网,对其所发电力难以有效利用,从而降低了其装置的实用性。
本项目研究提供了一种用于河岸照明的水车发电供电装置,包括水车,发电机,设在水车上的轮轴,变速器及蓄电池。水车设置在河边,发电机、蓄电池与位于河岸的路灯及景观灯相连接,发电后将所发电贮存于蓄电池中,由蓄电池为位于河岸的路灯及景观灯提供稳定的电源,适宜于在河流沿岸城镇推广使用,实现低碳照明。
温淏,女,18岁,兰州二十七中,高三学生。参赛作品《甘肃省傩文化研究》获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学竞赛项目三等奖。
项目简介:傩(nuo)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一般在祭祀、出征、狩猎时举行,因其表演时发出“傩!傩!”的叫声而得名。而傩文化是由傩庙、傩神面具、傩舞、傩戏、傩符、傩服饰、傩兵器等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包含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甘肃傩文化早在数千年前就已形成了,近些年经过地方政府和一些民间艺术家的保护、支持,现在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它既体现地方特色,同时又反映出了甘肃人的生活情趣、民情风俗等。作者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以崭新的学术思维对傩文化的论与史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对东亚傩文化圈进行力所能及的研究。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傩文化,增加知识。希望通过研究、宣传,能够让更多的人去更深入地研究,并能够将民族优秀的文明永远传承下去。
姚润珏,男,19岁,师大附中,高三学生,参赛作品《河西地区内陆河不同流域盐碱土壤的元素分布特征与循环利用的思考》获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学竞赛项目三等奖。
项目简介: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域盐碱化土壤所在区域,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可利用的土壤资源量十分有限,同时因气候干燥,蒸发量大,地表盐分不断积累等诸多原因而导致盐土面积达八百余万亩,土壤盐碱化已成为影响地区经济、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利用现代分析方法同时对典型盐碱土壤中有机元素及常微量金属元素进行比较分析并研究其分布特点,以分析结果为基础思考盐碱土壤资源开发与循环利用的途径。
本研究结果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河西盐碱土壤资源现状和循环利用与低碳经济的前景,以期为盐碱土壤资源开发、生态效益重建等提供科学依据,使这一稀缺资源经过简单、科学处置再次利用,从而节约新开垦土地资源所消耗的能源,探究盐碱土壤循环利用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第三届兰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提名奖
杨儒沫,女,17岁,兰州五十九中,高二学生。参赛作品《对风能发电设备叶片的改进》获第26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学竞赛项目一等奖。
项目简介:作者思考了环境对风能开发利用的影响,构想出螺旋面叶片,期待不远的将来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特点:1.对风向并无特定要求。2.叶片的转动效率高。3.对地域要求较低,也会大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4.改进型叶片用途广泛。
改进型叶片模型体积并不庞大,它更适合坐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有效地利用贯穿城市的自然风,不但可以坐落在小区楼顶,还可以建在传统风力发电的地域中,对环境依赖程度大大降低。叶片面积也可大可小,所产生的电力可以支持1个路灯,1个广告牌,或1个指示标志,在发电的同时,还能吸附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碳和尘埃颗粒。
在低风速、多风向的地方,进一步将多叶片改为螺旋叶面,加大迎风面积,保证在低风速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提高转速,保证在不改变叶片本身位置的情况,尽可能适应各种不同的风向,提高叶片利用风能的效率。
王昱皓,男,18岁,兰州一中,高三学生。参赛作品《利用电导计对农田土壤盐分的测定研究》获第26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学竞赛项目一等奖。
项目简介: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耕地减少、土壤退化己经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威胁,盐碱地和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很大一部分由于扩大灌溉面积而增加的产量,也被土壤盐碱化带来的损失而抵消。因此对农田土壤盐分进行定量研究,可以为次生盐渍化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根据土壤饱和溶液的构成状态,并由土壤溶液中的土水质量及体积关系推导出一个关系式,来间接地获得土壤饱和溶液电导率和土壤盐分含量。其方法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且试验操作较为简单。
马子杰,男,17岁,兰州六十一中,高二学生。参赛作品《安全卫生筷子》获国家专利,专利号:ZL200920244753.1。
项目简介:在调查走访、思考总结、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作者设计发明了一种新型安全卫生筷子。它既能克服现有各类筷子的诸多不足,并且又有自己的创新之处。
该筷子放置时,因有突起而防滑、防滚落,特别是在夹取食物时不易脱落,手握时舒适感好;清洗时,因其良好的耐温性而洗刷自如;筷干表面上还可印制有各色图案,透过透明或半透明的医用或食品级液体硅胶保护层显现出来,使食客在享受筷干上的图案之美和饮食之美的同时,免受筷干上印制油墨等的污染。同时,由于硅胶的保护,使得竹、木制筷子能有效地与水分隔离,不易滋生细菌、发霉变形,使用起来更卫生、寿命更长。
惠雅婕,女,15岁,兰州三十五中,九年级学生。
刘嘉翔,男,15岁,兰州三十五中,九年级学生。
参赛作品《关注健康合理饮食——关于部分人群手指甲内出现白斑问题的调查》获第26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学竞赛项目一等奖。
项目简介:作者发现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手指甲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絮状白斑,而大部分人不知道导致这一现象的具体原因。
该项目经过大量调查、个案调查、采访记录、跟踪研究等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得出大量翔实、科学的数据,了解到手指甲内出现絮状白斑这一现象多在少年儿童中发生,并通过对人们饮食习惯的调查与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得出结论:出现此现象的原因为钙锌元素的缺乏。最后查阅大量资料,走访营养医师,制作常见食物钙、锌含量表,制定了合理、科学的膳食营养结果,为少年儿童乃至各年龄阶段的人们的身体健康提出了有效、有价值、有科学性的建议。
潘菲菲,女,13岁,兰铁一小,六年级学生。
鲍泓宇,男,12岁,兰铁一小,六年级学生。
参赛作品《关于校园用电情况的调查》获第26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学竞赛项目一等奖。
项目简介:电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能源之一,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人生活离不开电,但是人们对于如何有效利用电能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
两名小学生对学校63个教室、办公室,390盏灯,以及学校电脑用电和浪费情况进行观察统计,了解电能的利用情况;通过计算,得到当前学校消耗电能的具体数据,并加以研究、探讨,提出合理化建议,提醒全校师生和身边每一个人认识到浪费行为,帮助大家树立节约用电的良好意识,达到科学用电的目标,更合理地运用电能。
新闻推荐
甘肃省一诊考试昨日正式开始 语文:试题变化不大数学:注重基本知识
【本报讯】3月22日,四川省一诊考试正式开始,首日进行的依然是语文和数学两科。根据试卷分析,一线老师认为今年省一诊语文试题变化不大,难度适中波澜不惊。  ...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