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追求器物的现代化到探索方式的现代化,我国自1840年之后对现代化的认识进入到了一个至今为止最高的境界。
一、从技术现代化到文化“现代化”——旧时代的现代化追索
1840年英国人以不足7000人、区区48艘战船将我泱泱大国之门猝然轰开,其后战火连绵,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也由此开始了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思索与追求。
1.洋务运动——技术现代化的追寻与实业救国理想的破灭
以魏源为代表的思想者,大胆地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试图以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海战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但不能否认的是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制度现代化的探索与资产阶级变革实践的流产
戊戌六君子力荐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只可惜维新变法仅持续了不足百日就夭折了。辛亥革命将资本主义性质的变革推向高潮,虽然革命果实遭窃取,但却是中国能发展成现代国家的重要节点。1927至1937年被认为是“黄金时代”,但只维持了短暂的十年。
3.新文化运动——文化“现代化”的实践及其成果的利弊得失
新文化运动使国人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然而非此
即彼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对西学的全盘肯定,也对后世几次三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埋下了思想隐患。
二、“四个”现代化的提出——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的现代化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程。
1.“四个现代化”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征程
1953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我国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党的领导人提出了对“四个现代化”的最早表述。
2.实现“四化”成为亿万人民的奋斗目标
1975年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四化”的口号更加广泛深入地传播开来,是新中国建设现代化的历史起点。
三、从经济现代化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对现代化的升级版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理解不断加深的轨迹清晰可见。
1.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基石
没有经济的现代化,所谓现代化就无从谈起。经济的现代化不仅意味着较高的经济总量,更指合理的经济结构,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安全利用和有效保护。
2.城市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华丽外衣
城市的现代化既可展示经济现代化的成就,同时又是经济现代化的推进器、保障源。
3.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
人的需要、主体意识和能力,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及其作用发挥,既受到现代化的影响,也影响着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就是推进人的思想观念、素质能力、行为方式、社会关系等转型,而这要靠教育,更要靠制度的现代化。
4.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现代化平台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要运用法治思维治理国家、建设现代化。我们对现代化的追求应该建立在一个现代化的运行平台上,而这一平台最基础的标志即是法治。现代化既是结果的现代化,也是手段和过程的现代化,甚至一定意义上后者更显重要。
(作者系兰州市委党校法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新闻推荐
7月19日,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兰州新区)发展高层论坛上传出好消息,国务院已经批准设立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将有一批面向中西亚的出口企业落户兰州新区。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位于新区核心区,规划总面积约3...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