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王三运在兰州调研检查工作时指出,扶贫工作是兰州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四件事之一,做好扶贫工作关系到全省扶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关系到兰州形象和经济社会发展。随着兰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府扶贫力度的加大,与当前我国国内扶贫形式相适应以村为单位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已成为适合兰州市当前贫困状况的开发模式。毫无疑问,做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是兰州市扶贫工作的关键所在。
一、兰州市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政策中的现实困境
首先是参与者角色不适应与素质对扶贫工作的影响。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政策的核心是参与。“参与式”强调“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强调把扶贫项目的选择权、知情权、监督权交给贫困农户。但是,目前扶贫工作的操作程序在很大程度上还凭借历史惯性进行,这种政治社会学中认为的齿轮效应依旧束缚着贫困者的思维,突然放权给群众,也就意味着将实施权与监督权同时由贫困者掌握,这也使得既作为实施群体,也是既得利益群体的贫困者产生角色不适应。同时,当面对外来资金时作为“经济人”的贫困者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将资金收入自己的腰包中,而不是一直作为滚动资金由自己成立的组织来管理。此外,在项目选择上重生产性投资轻人力资本投资。因此,贫困农户自身素质和他们所处的环境状况,都在事实上影响着参与式扶贫政策的效果。
其次是传统文化因素对扶贫项目的影响。兰州市农村贫困人口大多处于经济落后的山区,这些人口还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饱饭后晒太阳、喝酒、聊天以及赌博等低水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脱贫致富在他们眼里不是十分重要,经济发展意识较为淡薄,习惯于被动地等待国家的救济,这种根植于贫困人口头脑中的文化观念降低了扶贫项目的含金量。
再次是扶贫行动缺乏社会组织的有效参与。我国政府对社会组织扶贫,国际组织扶贫采取了某些积极鼓励政策,还出现了像“希望工程”这样由政府组织控制的社会组织成功实施的扶贫行动个案。然而,在公共生活仍以政府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的大背景下,兰州市扶贫行动还是主要利用行政系统来推动的,与政府行政力量相比社会组织发挥的作用仍然处于极为边缘的地位。
二、做好兰州市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政策的路径选择
要做好新时期兰州市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政策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和贫困者三方面的作用。
首先是建立扶贫项目规划实施小组,发挥基层政府的支持、引导作用。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政策的实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在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就要形成以农村基层政府为主体的扶贫项目规划实施小组引导贫困户就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生产性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之间做出理性选择;编制项目计划,组织项目实施,组织技术培训;组织小型物资采购;负责保障票据的汇总、审核、上报;对村规划实施进行全方位监测评价;规划完成后,建立健全保障村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规章制度和具体措施。
其次是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发挥社会组织的有效补充作用。我国政府二十多年的扶贫之路,实际上是一条政府主导的扶贫之路。从扶贫实施方式上看,政府主导型扶贫策略虽然有利于动员资源,但是由于对社会组织的力量利用不够,以及行政系统本身的弱点,从而引发效率低下问题。因此,在兰州市今后的扶贫项目中要改变以往主要利用行政系统推动的方式,在扶贫动议的产生、政策的制定、制度的建立、资源的筹集、具体行动的组织和实施中都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以弥补政府行政力量的不足。
最后是建立社区性的反贫困互助组织,发挥贫困人口的主体作用。实践中发现,在扶贫项目的选择、决策和实施过程中,贫困农户大都处于被动的接受和服从地位,缺乏贫困农户主动有效参与;同时,由于贫困人口的分散、孤立使得贫穷农户在反贫困过程中也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的状态,相互之间不能实现信息与资源的共享。因此,要真正脱贫就要改变政府主导型的反贫困政策,变“输血”为“造血”,建立社区性的贫困农户的反贫困互助组织充分利用农民自治组织力量,从而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和社区自我发展能力。 (作者系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
新闻推荐
省委书记王三运在兰州调研检查工作时指出,要特别重视兰州的五个定位:一是龙头首位,二是实力首位,三是枢纽部位,四是组团错位,五是文化品位。在甘肃省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为大平台,推动文化大省...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