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建设的大棚
“这回我有奔头了”
近年来,永登县通远乡农民种植的“陇椒”在省内外市场上小有名气。对于一个贫困乡镇来说,有了自己的品牌原本是个好事,但由于种植规模的限制,通远乡的陇椒产业并没有做大。今年自联村联户活动以来,在省市帮扶单位的全力协调下,发展品牌优势,扩大陇椒产业规模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第一选择。“省十二次党代会后,我们把项目带动和扶贫攻坚两大目标进一步明确化,通过在牌楼村发展100座蔬菜大棚,实现全面带动、共同致富的最终目的。”通远乡党委书记李文卿告诉记者,牌楼村新建的百座温室大棚项目资金近500万,目前温室大棚基础建设已经基本完成。据通远乡牌楼村党支部书记李延瑜介绍,百座大棚全部建成后,给该村农民年增收超过200万元。
“这是想了多少年也一直没有干成的大事啊。对于我们这样的贫困村来说,发展陇椒产业,是带动农民集体致富的最好路子。”李延瑜告诉记者,牌楼村人均占有水浇地面积只有7分,农业收入低是该村贫困人口多的最主要原因。往年牌楼村60%以上的青壮年农民农闲时都要外出打工,当得知村里要建蔬菜大棚的消息后,很多人都选择了回乡建棚。农民杨国旺告诉记者:“我辛辛苦苦外出务工一年最多挣上万把块钱,还没时间操持自家的土地,孩子大了,家里的开销一年比一年多,日子越过越紧巴。有自己的蔬菜大棚,收入肯定要比外出打工好得多。更主要的是,从此我就不必再辛苦地去外面找活干了。我是一个农民,不怕吃苦,但我做梦都在想踏踏实实在把土地种好,想通过自己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脱贫致富。这回我有奔头了。”
解决瓶颈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对于永登县通远乡牌楼村这样的贫困村,大多数农民不缺少致富愿望,也不缺少致富激情,但在选择致富项目上都面临着一个最关键的瓶颈——发展启动资金从哪里来?
“资金是个大问题,要发展规模化产业,这是首先要解决的大问题,也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通远乡乡长唐文胜告诉记者,为了给牌楼村农民解决资金问题,通过多方争取,在双联帮扶单位和领导的协调和全力支持下,已经得到了初步落实。“一个新建大棚的造价最低是3.5万元。我们的初步做法是,通过和银行部门的协调每个大棚贷款2万元,农民自己负担5000元,扶贫项目补助资金每个大棚有6000元,另外再通过其他帮扶渠道争取一部分资金。这样资金问题就基本解决了。”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因为由政府部门全力协调启动资金,当地农民新建大棚的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
“陇椒可以说是通远乡的品牌产业,牌楼村的百座温室大棚全部建成后,全乡的陇椒产量在原来基础上实现翻两番的目标,产值突破千万元。通远乡会成为名副其实的陇椒第一乡。”通远乡党委书记李文卿告诉记者,通远陇椒已经形成市场品牌,在销售渠道、市场流向上基本成型,作为基层政府部门就是要做好服务工作。“在生产方面,我们通过成立陇椒种植协会,解决农民在育苗、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服务;在销售环节上,通过专业合作社的操作模式,让农民自己和市场逐步接轨。”李文卿说。
一个农民的“小账”
“一个大棚的收入要超过20亩土地的收益。”牌楼村农民张安杰说。
5月17日中午,烈日下正在新建大棚工地上忙碌的张安杰停下了手里的活计,给记者算了一笔小账。“我们这里人均水浇地面积只有7分地,旱地虽然多些,但都是靠天吃饭。十年九旱,农田基本没有什么收入,勉强解决温饱就不错了。一座大棚只要市场波动不大,每年的稳定收入都在2万元左右。对于我们这边的农民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致富途径吗?”
刚满40岁的张安杰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往年都要去外边打工,家里的农活基本上由妻子操持。因没有一技之长,他基本上都是在建筑工地干小工,一年辛辛苦苦下来挣不来几个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有了自己的大棚以后,我的愿望是一年还贷款,两年见效益,三年有存款。”眼前的大棚虽然还只是一个简陋的雏形,但在张安杰的构想中,未来一片光明。
新闻推荐
本报讯6月22日,市政府办公厅全体新老党员,来到永登县上川镇苗联村联系帮扶点,举行了新老党员下基层宣誓、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帮扶活动。...
永登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永登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