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饼、一包方便面就是一顿午饭。
本报讯 连日来,晚报倡议发起的“萤火行动”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注。12月17日上午,两位坚持不肯透露姓名的女士来到报社捐助300元。在隍庙工作的张明先生也赶来为山区的贫困孩子捐款500元。12月20日,本报记者赶赴榆中县北山哈岘乡寄宿制小学,为这个贫困山区的孩子们送去了几天来兰州市民捐助的2000元善款。
有的学生
不敢天天进食堂
当天中午,记者来到哈岘小学时,正是放学时间。记者看到,学校门前只有一部分孩子在集合排队准备去学校食堂吃午饭,还有一些孩子则直接走进了宿舍。“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去食堂买饭?”记者进入一间宿舍询问孩子们时,他们面带羞涩地说:“昨天带来的饼子还没吃完,等明后天吃完了再去食堂买饭菜……”家住仁和村的六年级学生魏娟告诉记者,家中经济条件不好,如果天天去学校食堂买饭,那么国家发放的每月250元补助费就不够了。“只能节约着用,一星期的头几天吃从家里带的干粮,后几天再去吃食堂的饭。”
“看着孩子们这么艰苦,我们也很心疼,他们都还是正在长身体的年纪,只啃饼子就开水,营养肯定跟不上。”哈岘小学王校长说。由于学校每年的经费只有8万多元,除了正常的办公费用和添置教学用品、购买煤炭外,根本没有余力给所有经济条件差的同学改善生活。“现在我们也就是收取每天4.5元的伙食成本费,这已经是学校能照顾的最大限度了。如今物价一直在涨,白菜要1.5元一斤,肉类一斤都在10元以上,娃娃们要想吃得再好一点真是不容易解决的难题!”
学校面临
无煤可烧的尴尬
接过爱心市民几天来捐出的2000元善款后,王校长激动地说:“我替山里的娃娃们感谢大家!学校一定会把晚报读者的爱心送到那些最急需帮助的孩子手中!”
在哈岘小学记者还了解到,这个山区的寄宿制小学如今还面临着一个大难题,由于冬季山区气温较城市低很多,学校必须购买大量煤炭烧锅炉为孩子们供暖,然而,买煤的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这几个月,煤价一路上涨,从三四百元涨到现在的900多元一吨,再加上运费数额就更大了。一个冬天下来学校需要近60吨煤才能保证不让学生挨冻。去年学校就因无力承担巨额费用而欠了煤场的钱,如今学校再次面临无煤可烧的尴尬境地。”王校长说,现在他最希望的就是爱心市民能帮助学校解决几吨燃煤。
新闻推荐
本报讯 昨日,“全国县级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授牌仪式在榆中县公安局举行。榆中县公安局2010年10月28日被公安部命名为“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荣誉称号。甘肃...
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