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兰州日报》创刊了!自那时起,兰州市民的生活里多了一份牵挂。这一牵挂正是报纸承担的责任所在:把党的方针政策权威地、不折不扣地传达给每一位读者;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以及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难心事儿及时反馈给政府。18年来,《兰州日报》架起了一座彩虹桥,一边是党和政府,一边是人民群众。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省城的主流新闻媒体,《兰州日报》自创刊之日起,始终秉承“三贴近”的新闻原则,把实际、生活和群众作为新闻工作的活水源头,一线记者常常采取“蹲点”的方式,听“民声”、察“民情”,“体验”着来自基层的欢乐。
采访必须“深入实际”,这是多年来《兰州日报》记者的深切感受。只有深入实际,才能倾听到群众的心声,只有深入到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亲眼目睹,如实描述,才能使受众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运用感官,去感受现场发生的一切。策划报道是《兰州日报》18年来一直主打的新闻报道方式之一,尤其在基层一线报道中,日报编辑部进行有效策划、整合信息资源、深度挖掘选题内涵,使新闻报道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
入水两腿泥
才能抓“活鱼”
2004年,日报设立驻区县记者。自此,每天的《兰州日报》上出现了县区动态、县区故事、县区人物,一些来自于基层、来自于百姓身边的报道颇有感染力。
2006年,城关区正式启动“城中村”改造工程,这一工程涉及城市农民身份转换、集体土地向国有土地转换等“5个转变”,22个“城中村”将在3年内“消失”,本报县区记者获知这一消息后,走街串巷,通过实地察看和深入采访第一时间通过《兰州日报》向广大市民传达了这一消息,同时为城关区政府在政策宣传上给予了一定的帮助。
春节“礼品”的变化最能体现群众生活水平的变化。2006年春节,本报记者借回家过年时机,深入乡村农民家中,感受农村春节的变化,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反映新农村建设过程的新鲜事。采写并在《兰州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礼品变迁折射农村生活新变化》一文。
2006年夏季,榆中县连搭乡连搭村突遭多年不遇的冰雹袭击。经过细致的采访,本报记者在次日的《兰州日报》头版独家刊发了以《千亩蔬菜受损 高炮一言未发》为题的稿件,并以独特的视角先后采访专家与政府负责人,就全市人工影响天气、防灾减灾做出了连续报道。这组报道刊发后,榆中县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帮助灾民渡过了难关,实现了再生产。
社情民意挂心头
笔底才有一杆称
《兰州日报》记者每每在基层采访时,总是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关注国计民生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从老百姓关心、关注、能看懂的角度去报道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声音。从街头巷尾到居民院落,记者在采访中坚持把目光转向群众,及时了解民情,研究民意,拉近新闻与读者的距离。2004年、2005年,本报率先报道了西湖街道“民情流水线”工程,并给予持续关注。如今“民情流水线”工程早已闻名遐迩,响遍大江南北,成了全国基层工作的典范。
2009年3月,在全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际,西固区利用一天时间开了六个部门的工作会议,节约了大量时间。记者及时采写了一篇新闻,本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线工作法”解决群众难题拉近干群关系》一文后,该区将“一线工作法”作为全区的重要工作举措,并形成了长效机制,一直使用。
“在家里就可以享受到专业化、标准化的上百项养老服务,简直就像住进了养老院。”这是城关区的老人们近两年对“虚拟养老院”发自肺腑的评价。如今“虚拟养老院”被称之谓“中国探索养老服务的破题之举”,并开始向全国推广。而这一“破题之举”正是《兰州日报》记者用敏锐的目光和细腻笔触第一家报道后引起社会反响的。
2009年,榆中金崖镇推进的“五步工作法”使普通农民在村委会也有了发言权,本报记者通过深入农民家中采访,听取农民意见和建议,了解了这一当前创新服务农村的基层好做法。
借力“走转改”
融入百姓家
日前,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联合发起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已经在全国新闻战线引起了强烈反响。其实,《兰州日报》作为最基层的党报,最大的资源也就在田间地头、社区楼院、商铺间、办公室。所以,走进基层“接地气”,俯下身子“抓活鱼”成了党报记者进社区、走乡镇、串街巷最“时尚”的采访行动。
2006年,《兰州日报》启动了“党报进社区”活动,通过记者与居民的互动,我们了解到了最基层群众的心声,挖掘出了许多“含金量”很高的新闻线索。如《社区里的两“代表”一“委员”》、《社区贫困户崔秋茹的故事》等脍炙人口的新闻报道。
基层是沃土、生活是良田,只有深入基层才能采撷到鲜活的素材,才能感受到只有生活之后才有真情实感,才有写作的激情、创作的灵感。今年6月份,记者在红古区一个叫夹滩村的地方采访时,发现这里的农民与周边附近的农民大不一样,主要体现在家家有小车、户户不种菜、上网卖树苗等方面,在与党仁国老人的聊天中记者了解到,这里8农民都在种植苗木花卉,年收入多则过百万,少者10余万。《苗木花卉种植给乡村带来新变化——夹滩村农民赚钱靠网络旅游乘飞机》一文见诸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数位远自东北、青海、河北等地需要花卉苗木的人给记者打电话,有询问夹滩村的情况的、有了解花卉苗木销售情况的、也有打听夹滩村被采访对象电话的。
作为党报专门“跑”基层的记者,总有一种“行者精神”在心头,每每行进在深入基层的路上时、行进在基层一线的群体中间时,那种“脚踩泥土、心系大地”的情景油然而生。那个时候,在记者的脑海里,是头顶着“兰州日报”这四个字走进了人民群众的心坎里。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基层、把脚印驻留在基层、把笔触落实在基层的时候,就注定了我们将时刻融身于基层群众火热生产生活中;就注定了我们的记者在与基层群众打成一片的同时,《兰州日报》也成了群众最忠实的朋友。
慧眼捕捉亮点
策划凸现强势
不管是“党报记者进社区”还是县区记者在基层,“策划报道”一直以来是日报的品牌之一。做为一个基层党报,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重点工作,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主题策划报道,是每个月的“必修课”。特别是今年成立区县工作部后,立即着手策划了“走马乡村看变化”、“区县人物”等系列报道,有力地配合了县区的中心工作。在今年5月份日报推出的一组“走马乡村看变化”的系列报道中,《昔日土坯房今朝盖洋楼·榆中县马坡乡蔬菜种植富了农民》一文,记者通过农民纷纷翻建房屋发现该地区农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走上致富路的经过。
每年在春耕之时,我们的记者总在田间地头观察,和农民们一起交谈。看种植结构的调整、听新一年农民 对收入的期盼。2009年,兰州市榆中、永登、皋兰、红古等县区备战春耕都投入了大量的科技手段,本报即时组织了策划报道,反映了当代农民在生产中步入科技时代的迫切需求。
利用主题策划报道,形成强大的主流舆论和报道声势,是对基层宣传的最有效的形式和重要的载体。近年来,兰州日报集采编人员集体智慧,举各部门之力,与基层联动,创新思路,精心策划,集中报道,体现了党报引导舆论的强势力量,大大提升了党报的影响力。
18年来,《兰州日报》秉承“主流声音、权威报道;服务经济、关注民生”的宗旨,不仅赢得了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市民的一致赞誉。从日常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发现,只要记者对生活有敏锐的洞察力,选择贴近百姓的新闻报道题材,在报道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就能积极引导舆论,体现“民之心声”,推动政府部门的工作。
新闻推荐
,字晓舲,又名亦园,号龛谷悟叟。1874年生于榆中县金崖镇梁家湾村。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考取解元,任教于金县小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考选法部主事,任京师地方审判厅推事。因...
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