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记者在榆中县清水驿乡清水村保护性耕作现场看到,几台大型农机正在地里作业,县农机管理站农业技术人员正在指导农民进行播种。清水村村民邴铭龙说:“保护性耕作的地块蓄水多,肥力足,不需深翻耕地,成本低,省时省人力,增产效果好。”
据榆中县农机管理站高级工程师李建平介绍,保护性耕作技术颠覆了传统的铧式犁耕翻、灭茬整地和裸露休闲越冬的耕作习惯,有效地利用植物秸秆有机质资源,通过秸秆粉碎覆盖地表和根茬固土,免耕播种,减少了耕地休闲期地表裸露,降低了土壤的风蚀、水蚀损失,且秸秆腐烂分解,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增加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解决了降雨与作物蓄水不同步的矛盾。
“传统耕作方式往往造成农田水土流失,加重土地贫瘠,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根本变革。”李建平说,实施保护性耕作,改善了生态环境,对保护植物有机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大气质量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由于秸秆还田,秸秆残茬腐烂后变成有机肥,提高了土壤肥力,麦田、玉米田每年增加土壤有机质0.01%至0.06%;防止了冬春季裸露农田变成沙尘源,减少农田扬尘60%以上。
据试验表明,采用深松少耕模式平均每亩增产2%至7%;平均每亩节约生产成本47元、节本增效50元;增加土壤蓄水量10%至18%,对于一年熟灌区,可减少一次至两次灌水量,平均亩节水70至110立方米;通过该模式种植的玉米,作物单产提高32公斤,增产率达4.64%。保护性耕作提高了耕地质量、作物产量和抗旱增产水平。
据了解,2010年全国首批确定了100个保护性耕作县,榆中县被列为甘肃省的5个保护性耕作县区之一,国家每年投入350万元用于农田基础建设、机械配套等。今年榆中县的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达到3万亩。
新闻推荐
4月10日,兰州市少年宫举办的“流动少年宫”来到榆中县夏官营美丰实验小学,为孩子们在“充气电影院”放映少儿电影《长江七号》,让山区的孩子们体会到了和城里孩子一样的课外生活。本报记者郁婕...
榆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榆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