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生晏治权文/图
东兴区高桥镇般若寺大门外,有一道陡峭的悬崖,悬崖上有雕塑于唐宋时期的摩崖造像群。3年前,东兴区文物局在摩崖造像群旁边建起一堵砖红围墙和一所房屋,68岁的周吉富从摩崖造像东边的破烂小屋搬进去,成为摩崖造像群正式的守护者。
与摩崖造像相伴48年
48年前,周吉富20岁,这年他和父亲把家搬到了摩崖造像群旁,守护这群上千年的雕塑。“从前的家就在坡下的一个地方。”他指了指坡下说。时隔45年,他的家只是从摩崖造像的东边搬到了西边,都没有离开过摩崖造像群。父亲去世后,他也没有离开。算起来,他与摩崖造像相伴了48年。
周吉富一直没成家。3年前,为保护这里的摩崖造像群,东兴区文管所在此建了一道围墙和一所房屋,要请一人专门守护摩崖造像。周吉富当即毛遂自荐:“我一直住在这儿,对这儿熟悉。”东兴区文管所决定让他当守护人。
刻碑文、种地,自力更生
守护摩崖造像群,周吉富每月有200元的工资。诸多现实问题摆在他面前,生活上的吃穿用度,加上为佛像点灯,仅每月200的收入是远远不够的,该怎么办?
几年来,周吉富的生活过得有条不紊,这些钱并不是靠化缘得来的,而是他自力更生。周吉富自力更生的收入有两种:一是为寺庙等雕刻碑文挣钱,二是栽种农作物卖钱。
周吉富告诉笔者,为寺庙等建筑物雕刻碑文,每天可收入100元的工钱。另外,他还栽种了一亩五分地。在这一亩五分地里,分栽了3种农作物:油菜、麻子和姜。每年,油菜籽可收获200多斤,压榨的菜油除去少量的生活用油,其余全部用于为佛像点灯。“当然,这些是不够1年所用的。”他说,“光点灯,1年就要用200多斤油。”其余的菜油,他就得花钱到集市上去购买。这些钱,大部分来自另外两种农作物的收成。
麻子和姜收获后,周吉富便挑到高桥镇的集市上卖。他说,麻子每年可收获100多斤,有800多元的收入,“这是个小数,重在卖姜。”每年的八九月份,便是收获姜的季节。周吉富地里的姜,价值好几千元,“收成好的话,可卖到上万元。”他指了指背后的桌子、板凳,以及屋里的家具,露出得意的神情,呵呵笑着说:“看嘛,这些家什全是我自己挣钱置办的。”
享受宁静,爱好书法
周吉富说,他在此守护摩崖造像群,主要是为了防止不懂事的小孩子“搞破坏”,日子过得宁静而清闲。
周吉富在房子前,随意搭建了几口土灶,其中一口土灶上放了一口大锅。土灶旁边的石缝里,流淌出清澈的山泉水。周吉富一天三顿饭只炒一次菜,够吃一天。渴了,他就喝石缝中流淌出的清泉。
房子旁边有一个石腔,周吉富将这个石腔打造为他的休闲地,放置了桌凳等器具。他还买了一把木制躺椅,每天,周吉富忙完地里的农活,便躺在椅子上,享受山野的静谧。
周吉富有一个爱好——练习软笔书法。忙完杂事,周吉富会在桌上铺纸,在安静的环境中,一边守护摩崖造像群,一边练习书法。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乐山讯(王毅平记者林立文/图)“因为这座山,爱上这座城——峨眉好自在”。由中信国安携手峨眉山市政府共同打造的“秀甲天下自在峨眉”中信国安第二届国际旅游文化季于8月8日晚在峨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