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小惠
近日,记者走进峨眉山市伟业金属制品制造有限公司,只见一排排大小不一的不锈钢桶摆放整齐,工人们各自忙碌在生产线上。其中,一名管理模样的人正在和工人讨论生产情况。他,就是创造了“伟业”的公司总经理骆东林。
骆东林将自己的成功谦虚地归结于“运气好”,其实则不然。这3个字背后,是他8年坚守走过的艰苦创业路。
机遇
“第一桶金”为创业埋下伏笔
2002年,还在读大学的骆东林第一次有了创业的念头。大二期间,抱着试一试、学一学的态度,他拿出一学期的生活费和3个同学合伙开练歌房。两年下来,骆东林挣了2万多元,基本解决了他上学的生活费。这第一桶金,让骆东林尝到创业的甜头,也为他今后创业埋下了伏笔。
大学期间,骆东林阅读了许多销售、管理和文化方面的书,给自己定下了毕业后的创业方向。然而他的想法,却遭到家人的反对。大家都劝他毕业后找个好工作,过上稳定的生活。尽管创业理想不被认可,创业的种子早已深埋在骆东林心里。
大学毕业后,骆东林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回到父亲新创办的机砖厂,一边协同父亲经营,一边学习“生意经”。两年时间,家人看到了骆东林的成长,对他的创业选择给予支持。用他的话说,“我终于完成了原始积累。”
坚守
艰苦求索终创“伟业”
2007年,峨眉山市推出扶持青年大学生创业政策,骆东林被选为青年创业代表之一,到广东考察创业项目。在广东佛山,骆东林与不锈钢结缘,由此开启创业里程。
为了深入了解不锈钢行业,骆东林4次到广东考察学习,论证市场,聘请技术人员。2007年,一番筹备后,骆东林拿出自己的积蓄,加上贷款凑齐20万元开始建厂,专门生产不锈钢汤桶。
正当一切准备就绪即将投入生产时,骆东林发现当初为了节约成本用低价买来的二手油压机竟然无法使用。“开弓哪有回头箭,无论如何都得走下去。”骆东林凭着自己在广东学习的知识,组织职工自己维修,打电话给厂家询问解决办法。经过一番努力,第一套产品终于出世。
产品有了,销路在哪里?为了拓展市场,骆东林买了一辆货车,开始在全川“画地图”。他每天早上7点多装货出门,上门推销自己的不锈钢汤桶,有时候一天跑上10多个小时,回到家里已经是半夜两三点钟。他说:“那两年,我把四川60%以上的县市都跑遍了。”
第一年,骆东林一算亏了20多万元。这期间,骆东林压力一度大到想要关厂。但是,一想到产品市场前景广阔,骆东林的信心又回来了。同时,在就业部门的帮助下,骆东林通过邮储银行贷款20多万元解决了燃眉之急。
资金,打通了企业延续的血脉。第三年,“伟业”公司扭亏为盈。这一年,公司销售额达到近300万元。
展望
“伟业”要走向全国
随着市场的开拓,在广东购买的模具已经满足不了需要,再购置昂贵的新模具资金投入又太大。结合市场需求,必须开发出更多新产品才有出路。于是,骆东林决定自己开发模具。
他亲自参与到模具的设计制作中,并结合旧模具的生产经验,买来相关的书籍和员工一起研究。几年摸索下来,如今,骆东林对于不锈钢汤桶生产的各项技术了然于心,“坐在办公室光听声音,我就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目前,该公司自主研发的10多台机器、30多套模具都已投入生产,仅这一项就为公司节约了30多万元的成本。
2012年以来,公司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伟业”公司的员工从最初的5人拓展到50多人,厂房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2014年实现销售额2000多万元。
骆东林的办公室里挂着两张地图,一张中国地图,一张四川地图。“现在,我的产品在全川市场份额占到25%。”骆东林指着那幅中国地图说,“下一步,我的目标是把产品销往全国。”“那生产规模也得跟上?”记者问道。“当然也不能盲目发展,市场对产品还是有要求的。我打算以不锈钢桶为基础,开发一系列不锈钢制品。待产品开发完善后,再面向全国销售。”骆东林说。
回顾自己创业的历程,骆东林说:“创业不是一句口号,过程是艰辛的。这不仅需要胆量,还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曾文保障食品安全,离不开社会监督,更离不开餐饮行业、食品加工企业的自律。如何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让监管逐渐形成广泛、严密的体系?近日,记者走访乐山市部分餐饮行业、食品加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