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仕友牵着哥哥回家48岁的袁仕友一家,83岁的父亲瘫痪多年于今年1月去世,83岁的母亲患有高血压,62岁的哥哥患有精神病,38岁的弟弟一只眼睛失明……
面对着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做起兄长的“大脑”,父亲的“腿脚”,妻儿的“臂膀”,几十年如一日,顽强地支撑起了这个不幸的家庭。
这位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以柔情似水的感人故事,感动着周围的每一个人。他就是本届乐山好人“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峨眉山市川主乡赵河村3组的村民袁仕友。
从不抱怨心甘情愿为兄长
10月27日下午,记者在峨眉山市川主乡赵河村3组一处低矮、破旧的平房里,见到了袁仕友,他正一手提着一捆木柴,一手牵着哥哥从屋后的竹林里回家。
和记者打过招呼后,袁仕友打了一盆水,拿上毛巾给哥哥洗脸,然后又帮哥哥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喂他喝完水,这才坐下来和记者聊了起来。
30年前,袁仕友的哥哥由于受到刺激,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生活不能自理,经常把大小便粘在裤子上,袁仕友也没有半分嫌弃,细心地替哥哥擦洗换衣服。
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对哥哥所带来的种种麻烦,袁仕友从没抱怨过一句,他常说一句话“只要人还在,就什么都不重要。”
袁仕友也想过送哥哥到养老院,可哥哥不愿去,他就没再提,只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更好地照顾哥哥。
悉心照顾任劳任怨为父母
袁仕友的母亲患有高血压,三年前,年老的父亲因脑溢血瘫痪在床,这给本不轻松的家庭雪上加霜。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袁仕友却用行动改写了这句话,他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侍奉在父亲床前,没有一句怨言。
虽然生活拮据,但袁仕友每天都根据两位老人的口味来做饭,面条、稀饭、馒头、菜粥,隔三差五尽量换花样,让他们吃得高兴,吃得顺心。袁仕友一有空就给父亲做按摩、擦拭身体,减轻父亲的疼痛。
父亲大小便失禁,尿湿裤子、屎沾褥子是常事,袁仕友就每天帮父亲清理,擦身换洗,还经常把他抱到院子里晒太阳。在袁仕友的精心照料下,老人卧床3年,身上没有一点褥疮,屋里也闻不到一点异味。
父亲卧床多年,难免心情不好,一不高兴就胡叫乱骂,发脾气、扔东西。每当这时,袁仕友都尽量克制,等父亲气消下来后,他就会陪父亲说说话,讲讲外面的事情,给他们宽心。
今年1月,袁仕友的父亲去世,将父亲好好安葬后,袁仕友更加悉心地照顾母亲和哥哥。邻居们都说:“这个家有袁仕友这样一个孝顺儿子,真是天大的福气。”
不畏艰苦辛勤劳作为家人
街坊邻里都劝袁仕友说,趁着现在年轻体壮,还有劳动能力,外出随便找份工作的经济收入肯定要比在家务农、打临工强得多。但袁仕友权衡后,还是和妻子商量决定留在家里,因为他放心不下这一大家子人。
在袁仕友看来,只有自己亲力亲为地照顾父母、兄弟和孩子,自己才能安心。
几十年来,为了照顾这个家,袁仕友选择了不出远门,不走亲戚,甚至不敢生病。别人都问他:“这么多年,你一点也不嫌烦、不嫌累?”袁仕友只是笑笑说:“都是自己的亲人,有啥嫌的。”
袁仕友一家的土地并不多,而且大多是山地,每年只能种点茶叶、玉米等作物,收入微薄,袁仕友靠当石匠、修钻子、装修房子等,打点零工来贴补家用。
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艰苦日子,生活再艰难,袁仕友也从不向村里人诉苦,总是自己一个人默默承担,毫无怨言。
袁仕友用他的柔情也温暖了每一个人,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传递着属于他的孝老爱亲正能量。
如今,袁仕友27岁的儿子外出打工,帮着挣钱养家。26岁的女儿嫁到了市中区苏稽镇,已经为人母亲。他们从父亲身上学到的孝心将成为他们终身受用的精神财富。
记者吴薇文/图
新闻推荐
一市民向市长热线反映:峨眉山市峨秀湖附近一在建工地近期夜间施工,噪音影响附近居民休息,望调查处理。峨眉山市人民政府回复:经峨眉山市城管局执法人员调查,发现噪音扰民情况属实,执法人员已经...
峨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峨眉山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