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正在制茶■ 本报记者 张家华 付小惠 文/图
3月28日,记者走进位于峨眉山市双福镇的大西南茶叶市场。这个西南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修葺一新,崭新的门楣上挂着刚刚颁发的“中国绿茶之都”牌匾。自今年2月春茶上市,每天都有大批茶商来此交易。
建于1998年的大西南茶叶市场,每年吸引进入市场交易的外来买家超过1500家、本地卖家2000多家,每年交易额均超80亿元。不仅有省内的茶商进入市场交易,今年更引来贵州、湖北等地的茶商进驻。市场的繁荣折射出峨眉山茶产业的欣欣向荣。尽管如此,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峨眉山茶产业发展仍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品牌影响力不足及茶企发展水平总体偏低等困扰一直存在。
做强品牌 提升知名度
峨眉山市春芽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郑自强从事茶业销售近20年,在谈到近年来峨眉山茶发展情况时,他感叹连连:“虽说这些年来峨眉山茶的销售市场较为平稳,但相比龙井、铁观音等国内名茶,峨眉山茶的品牌就是不太响亮,产品附加值也较低。”郑自强说,峨眉山茶品质好、生产技术也在全国算得上名列前茅,但由于中小企业基数大,茶企在营销能力、融资能力、质量保证、企业联动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产品同质化问题严峻。
大批的中小型企业,良莠不齐的制茶工艺,无形中对峨眉山茶品牌造成了冲击。郑自强认为,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将对峨眉山茶的整体质量和品牌形象起到有效提升。 “比如产茶大省福建,出台了一系列包括减少中小型企业税收、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强对当地茶产业非遗保护等政策措施,从而实现了茶产业的整体提升。” 郑自强说,“虽然与龙头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综合实力偏弱,但若中小型企业抱团发展,峨眉山茶的品牌效益一定能进一步凸显。”
在峨眉山市乾通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瑞通看来,峨眉山茶产业发展虽在技术服务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特别是缺乏对新产品开发的敏锐性。
“茶,不仅仅是饮品,也是一种文化,如何有效地将文化和茶叶结合,是未来茶企变革的一个重点;同时,茶代表的是绿色和健康,如何确保品质,使茶成为更多人的保健需求,也将是企业产品发展的利刃。”周瑞通说,反观近几年我们的茶产业发展,却过于墨守成规,缺乏亮眼的产品和技术。
精深加工 提高附加值
纵观国内茶业发展,作为主打绿茶的峨眉山茶,发展压力内外交织:茶叶行业目前多、乱、弱的特点导致了整个行业的无序竞争和低层次竞争,消费者购买缺乏依据和方向;从茶资源、茶营销到茶品牌、茶文化等现状来看,黑茶、红茶等茶类品牌相继崛起,市场份额不断增加,大大压缩了峨眉山茶发展空间。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峨眉山茶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峨眉山茶产业资源和价值并未得到充分挖掘,附加值低的现象仍然存在。据峨眉山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峨眉山市有约450家茶企,然而,具备一定规模的仅有15家,占比不到4%,这导致了“以拼数量、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原料贴牌中低档产品”现象。
(紧转第2版)(紧接第1版)
同时,普遍存在的一家一户种茶、做茶、卖茶的情况,造成大企业与普通农户在茶园管理、加工设备、标准等方面混乱的局面,以致于同一品名的茶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峨眉山市茶企的发展速度没有跟上茶业规模扩张的速度。”峨眉山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坦言,峨眉山茶龙头企业、驰名商标多年来维持现状,大部分茶厂品牌建设意识淡薄,力度不够,缺少核心竞争力;除此之外,峨眉山市的茶业绝大部分属于前段粗加工,袋茶、药茶、速溶茶粉、茶食、茶多酚等精深加工产品基本没有,茶叶的资源和价值没有充分挖掘,附加值低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些因素使得峨眉山茶产业发展踌躇不前,如何让峨眉山茶持久“留香”成为政府和茶企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新闻推荐
犍为郑氏中餐馆何大江持有的《地税税务登记证》副本:51112319761119731X01号遗失。五通桥区星瑞食品经营部郑磊持有的《食品流通许可证》编号为:SP5111121450001443号遗失。峨眉山市西门庆连锅汤店...
峨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峨眉山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