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神祠唐长寿摄于1991年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嘉州与眉州合并为一州,称眉州,包含了秦汉南安、武阳两县故地的大部分地域,州治设在龙游县。南安故地南部的武阳县(北周所置)改称犍为县,另隶属戎州(今宜宾)。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地方政区变革,改州为郡,眉州改称眉山郡,因郡内峨眉山为名。眉山郡仍治龙游。
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统计,全郡户数为23,799户,户藉人口较前朝明显增加了。在僚人聚居区开设新县的举措继续进行。《元和郡县志》载:“绥山县。隋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招慰生獠,立以为县,因山为名。”“生獠”就是尚未编户齐民的獠人,“招慰”则是被纳为顺民了,汉政权因而立县。同年新置的玉津县,原本也是“李雄时,夷僚自牂柯入居”之地,也当是“招慰生獠,立以为县”的结果。显然,自仁寿初段文振平定僚人之乱后,对僚人的招抚变得顺利多了。另一方面,平羌县在“大业十一年,夷僚侵没,移于今理(治)”(《元和郡县志》)。即平羌县城从今井研三江镇迁移至今市中区牟子镇一带,表明了茫溪河流域山区僚人仍然不受招抚的状况。
隋代,眉山郡出了位名宦赵昱。宋王铚《龙城录》载:赵昱为峨眉县人,其父精于医道。赵昱16岁就到青城山悟道,学水遁剑术。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出山任眉山郡太守。到任后,正好遇上岷江中老蛟为害,洪水成灾。赵昱便率甲士千人及水手一万余人,在两岸鼓号声中,操刀潜入水下与蛟恶斗。一会儿,江水尽赤,岸石半崩,吼声如雷。只见赵昱左手执蛟首,右手持刀,奋波而出,水患平息。郡人顶戴,奉为神明。
隋末大乱,赵昱弃职隐去,不知所踪。岂知他一走眉山郡就涨大水,面对滔天洪水,人们呼喊起了这位父母官。倾刻间,只见赵昱在青雾中骑着白马,在几个猎人的簇拥下,扬鞭出现于波浪之上,洪水顿时平息。赵昱有如此神通,在后便成为与李冰父子齐名的水神,人称“赵二郎”。市中区古城内九龙山上后人还专设有赵昱的祭祠——龙神祠。明代高标山的土主祠,清代高标山上的万景楼也曾祭祀赵昱。夹江二郎庙中至今供奉有赵昱的神像,是一手持剑、一手持蛟首的形象。
赵昱身为道教徒却能出任一郡太守,说明道教在嘉州颇为盛行。据道书言,赵昱升仙后,被玉皇大帝册封为“淮南启教大法主赵侯大将军”,并成为流传后世的道教“淮南派”教主。
此外,隋代道教之盛有郡城高标山上的道观弘明观可证。宋张君房《云笈七签》载:“嘉州开元观,后周所创,本名弘明观。隋大业中,方制大殿,于殿西头塑飞天神王像。高二丈余,坐二鬼之上。初修观,道士吕元璪数夕梦神人在山顶,其形接天,或白日仿佛如见。郡人有好道者,时亦见之,或通梦寐,遂商议塑此形像。本有十身,初制其一。而隋末多事,中原沸腾,不果遍。就像之灵应,郡人所知矣。疾瘵之家,祈祷必验。其下二鬼青黑者,往往见于人家。”飞天神王全称“十方至真飞天神王长生无量大神”,共有“八方上下”十身。嘉州开元观虽然只塑了一身,但也颇“灵应”,真是神乎其神。
而此时的佛教,有峨眉山智者大师“神水通楚”的佛教故事见于后人的记载,但峨眉山神水阁所谓“智者大师衣钵塔”实是明代的建筑。又有明人万安撰《会福寺碑》道:有古碑说峨眉山高桥灵岩寺“传自隋、唐间创建”。含糊其辞,难以征信。看来,隋代的眉山郡,道教的影响还是远胜于佛教。本章完
新闻推荐
杨乐生19、(邬香泉)裱画店。邬香泉,成都人。此店无字号,地址在原县街储蓄所对门。邬与其妻均会裱褙。此店极小,仅开业三四年便关门。(以上情况由何玉清讲述。何玉清1982年71岁,当时住县街)...
犍为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犍为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