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格罗叶(右一)做家访23岁时,风华正茂的娄格罗叶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选择到马边最偏远的彝乡任教。如今12年过去了,三尺讲台上的他几乎没有存款,也无暇成家,但他始终不改初心:付出自己的一切,让孩子们走出大山!
从教12年他把收入几乎花在学生身上
日前,三江都市报记者沿着崎岖山路,来到娄格罗叶任教的马边彝族自治县三河口乡三河口初中。三河口乡是马边最偏远的纯彝族乡之一,全乡4000多人分散居住在高寒山区,经济条件普遍较差。乡里的三河口初中,建于1977年,是马边最偏远的初级中学。
12年前,从西昌学院(原西昌师专)毕业的娄格罗叶放弃了山外更好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马边参加了县里当年的中学教师公招考试。在分配学校时,他自主选择到三河口初中任教。他告诉记者:“初中时因为父亲去世,家境贫困,我差点辍学,对于想读书而读不起书的情况,我感触很深。在外读书时,又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所以我想做一名山区人民教师,就算付出一切也要让山里的孩子都走出去。哪里偏远我选哪里,因为我觉得人生需要磨砺和锻炼。”
12年来,娄格罗叶坚持每天凌晨5点50分起床,备课、上课、送上晚自习的学生回家,日日忙碌至晚上11点半后才休息;他几乎牺牲掉自己所有的寒暑假、周末甚至是课余时间,帮孩子们补课,现年35岁的他至今单身,因为他根本无暇恋爱结婚;12年来,他的工资加补助从600元涨至4000多元,但他却几乎没有存款,因为他把绝大部分的收入都花到了学生身上。
鼓励加爱心他的班里“一个都不能少”
“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讲台上的娄格罗叶,一手执粉笔一手拿书,他笑容满面,声音响亮,抬腿转身时,一只腿在低空中快速划个半弧线,如同在跳蒙古舞,充满激情和韵律感。
“精确到千分位,有两个有效数字。”
“非常好,掌声鼓励”,听到学生给出正确答案,他笑着让学生们鼓掌。课上的娄格罗叶,总是笑容满面地鼓励学生。
而在周一至周五的课余时间、每年的寒暑假,他经常自设小课堂,无偿为学生们进行课外辅导。为了不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这期间,他都会自掏腰包买菜做饭给学生们吃。有的学生因家境困难要退学,他就一趟趟地去做家访,甚至为一些学生负担部分生活费,让学生们继续读书。仅在2009年至2015年期间,他就为困难学生负担了六七万元的生活费。
“我绝不可能让一个想上学的学生流失掉。”采访中,娄格罗叶语气坚定地告诉记者。他的学生,也无一例外地告诉记者,他们是多么的喜欢罗叶老师。
2012年,娄格罗叶所带班级的数学成绩平均分为72.4分,全班42名学生中考上普高人数34名,普高送生率达81%,7位学生读了技校,余下一位学生降级再读,无一人辍学。“这个成绩在外人看来或许不起眼,但在三河口初中建校史上,是让人瞩目的”,该校校长啥妈评价道,“他所带的班级和所教数学学科教学成绩在学校一直名列前茅。”
放飞梦想他的学生改写建校史上最好成绩
在娄格罗叶宿舍中,四面墙上都贴着2014年和2015年的高考大纲,三四张书桌上堆满了高中英语、物理、数学等书籍、练习册。每晚,他就在这里挑灯夜战,根据当年的高考要求巩固、学习高中知识。因为作为初中数学老师的娄格罗叶,每周末都会乘车去马边县城,为从三河口初中考到县城高中的学生补习英语、物理、数学等科目知识。
万粒汗珠谷满仓,今年高考,从三河口初中考入县城高中且长期接受娄格罗叶辅导的学生中,有一人考上上海第二军医大、一人考上四川医科大学,一人考上四川师范大学,两人考上西昌学院,其余学生都考上了二专。“这个成绩改写了三河口初中建校近40年来的最好成绩。”校长啥妈感慨地说。语气中充满了认真和激动。
今年7月,娄格罗叶再次拿出自己一个半月的工资,送到了上述考上大学的几位学生手中。他对学生说:“用作你们去读大学的车费,没学好知识前不用回来看望我。飞出去,飞出大山。”
记者徐祎文/图
新闻推荐
彝族年将至,先敬一碗泡水酒开栏语:近日,刚感受完首届马边“姆河达斯”文化旅游节的民族风情,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融入彝历新年的欢乐氛围。本报从今日起,推出欢乐彝族年第二季特别报道“1+新年——...
马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马边彝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