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友在茶园里剪枝去年6月,只有初中文化的残疾人李武友创建的“马边建设乡武友优质果苗协会”受到中国科协、国家财政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表彰,获得了20万元的奖金。身残志坚的他,数年来靠科学的水果种植,不仅让自家的日子从困窘走向红火,他还正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
他,就是本届乐山好人“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马边彝族自治县建设乡的一位残疾人,李武友。
身残志坚
他想靠自己摆脱困境
沿着曲折的山路,三江都市报记者来到李武友家。普通的农村砖瓦房,四室一厅,置有冰箱、沙发、电视等,屋外还堆着柴禾,看起来没什么特别,也很难让人联想到“富”这个字。然而,约10年前,这里还只有两间由竹片、土坯搭建的屋子,那是李武友一家6口人的居所。
今年45岁的李武友是一位残疾人,小时候因为一次意外导致整个右手肌肉萎缩,不能使力,使得他后来的求学、工作生活格外辛苦。他的父母也只是山上的农民,家徒四壁。
1986年,由于经济和身体原因,李武友初中毕业后便停止了学业。他一边打工一边务农,每当夜里用健康的左手揉着自己因干活而酸痛的肌肉时,他都在心里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贫困的状况!他时常观看电视里一些农业、科技致富的节目,心里琢磨着自己该怎样致富。
“水果种植对体力要求不高,而且如果科学种植,风险应该比较小,收益应该也不错。”2002年,李武友开始了水果种植。
在马边彝族自治县残联和县科协的推荐下,他种了2亩多的黄金梨。由于是嫁接苗,成活后第二年就挂果。口感和销量都很好,这让他很兴奋和激动。
孤注一掷他努力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开始种植水果不久,不幸再次向李武友袭来,他的妻子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疾病,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这使得他的家境更加困窘。“只有水果种植才能救这个家了。”他孤注一掷,通过贷款等方式,坚持水果种植。
只有初中文化的他,深知科学种植的重要性。李武友家里的电视机旁有个书柜,上面摆满了《梨树高产栽培》、《农村百事通》、《春雨果树花卉研究》等农技图书,这些书大多数都是他订阅的,平时务农之余,他就在家埋头苦学。遇到理解不了的地方,他就记录下来,定期到县里向农业局等部门的专家请教。通过大家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他逐渐掌握了梨树育苗、嫁接、栽培等技术。
随着种植技术的提高、熟练,李武友还逐渐开始种植枇杷、核桃、茶叶等其他作物,种植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通过租赁荒山,现在我大概种植了梨树50多亩、核桃10余亩、枇杷近20亩,同时间种茶树10多亩。现在果园每年产值约二十多万元,我家的纯收入大约有七八万元。”李武友告诉记者。
在2005年至2009年期间,李武友逐渐还清贷款,开始改建、扩建自家的房屋。日子越来越有盼头,李武友的两个女儿、女婿也将心思放在了家中,帮着父亲打理果园。
心怀感恩他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
2008年,李武友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先后创建了“马边建设乡武友优质果苗协会”和“武友水果专业合作社”,带着40多名残疾人和贫困群众租赁荒山500亩,并向大家免费发放优质梨树、核桃树苗和茶树苗,教大家科学种植的办法,带着大伙儿一起走水果种植致富的道路。
“种植水果这10多年来,我得到了县残联、县科协、县农业局的很多帮助,如经济帮助、免费外出培训、赠送果苗、肥料等,我很感谢他们。他们帮助了我,所以我也要帮助其他人。”李武友告诉记者。
仅在2008年、2009年两年时间,李武友就向大家免费发放了自己精心选育、嫁接的梨树、核桃树苗1万多株。2011年,他还把自己从县农业局领取到的30万株茶树苗,连同自己购买的12吨有机肥无偿发放给周边残疾人和贫困村民。为了提高果树品质,他还专门组织成立“残疾人果树嫁接服务队”,免费教大家果树嫁接等技术。
7年时间过去了,李武友创建的“马边建设乡武友优质果苗协会”会员已经增至100多名,“武友水果专业合作社”社员增至80多名,乡里有200余户残疾人及贫困群众在他的带领下走上了致富路。他成为了大家心目中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
2008年,李武友创建的“马边彝族自治县武友果树种植基地”,被市人社局和市残联授予“乐山市残疾人就业扶贫先进基地”荣誉称号。2013年5月,李武友受到省科协、省财政厅“农村科普带头人”表彰;去年6月,他创建的“马边建设乡武友优质果苗协会”,受到中国科协、国家财政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的表彰。记者徐祎文/图
新闻推荐
爱心物资运到马边三江都市报讯(记者张波摄影报道)在彝历新年即将来临之际,近日,乐山市爱心志愿者协会会员来到马边彝族自治县大竹堡乡朝阳坪村,在蒙蒙细雨中为156户村民送去了节日的问候与祝福,还...
马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马边彝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