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只是为了就业暂时过渡“镀金”的志愿者,没想到,却深深扎根在了偏僻彝乡。
以为只是手无缚鸡之力、肩膀抗不下艰苦的柔弱书生,没想到,却为彝区交通奉献了一生。
“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2009年,带着激昂的誓言,曾德林作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了马边彝族自治县,成为了一名彝区交通人。
“一个大学生,哪里看得上我们这穷山区,哪吃得下交通上的苦哟。多半待不了多久就要走的。”一开始,同事们并不看好曾德林。
可曾德林用自己的行动打消了大家的疑虑。2009年11月,马边交通项目陆续动工,但是工程管理人手紧缺,项目进展缓慢。曾德林主动申请到工程一线蹲点,一蹲就是两个多月。这两个多月里,不管刮风下雨,他都坚持泡在工地,累了就在工棚里打个盹,饿了就啃几个烤土豆,冷了就和工人们挤在一起烤火取暖……他单薄的身影,穿梭在各个重点工程现场;长时间的劳累,他多次病倒在工地。
“他为了公路建设,有时连生命危险都不顾。”同事邓兵回忆说,“记得2010年6月,我们一起勘察银河电站公路建设项目,早上出门时还是晴天,下午返回时突然下起暴雨,公路塌方堵车。为尽快把资料送出去,他硬是翻山越岭走了2个多小时,按时把资料交到了指挥部”。
“肯干、好学、善问。”这是同事兼“师傅”的刘代明对爱徒曾德林的评价。“他总说‘交通无小事,不懂专业就干不好。\’为让自己赶上‘节奏\’,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曾德林,自费报考了西南交通大学路桥本科专业。”刘代明说,通过3年的努力,曾德林顺利取得路桥专业本科学历、公路专业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在殉职前,他还报考了一级建造师。
干一行,爱一行。在马边成家的曾德林为让自己工作不分心、家庭能照顾,定居在了马边,并说服远在重庆务农的父母来到马边生活。他把短暂的志愿服务变成了一生的执着追求。
“是你让我选择留在了马边,但是你怎么就先走了呢?”说起曾德林,同事梁元桥双眼泛红。梁元桥是曾德林从西南交通大学引进的专业人才。在他实习期将满,即将面临选择去留问题时,曾德林的一番话让他选择了留下:“人这一生不一定要做多大的事,而是要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你是科班出身的交通人才,马边需要你……”
“马边需要你”,留下了梁元桥,也是对曾德林在马边7年青春年华最好的注释,他把一切献给了这片深爱的土地。近几年,多个市级部门先后准备调他离开马边,他都选择了放弃。面对妻子的责怪和抱怨,他总是充满歉意的说:“这里需要我,我知道你会理解。”
如今,他先后引进的3名专业型人才,都已成长为马边交通的业务骨干。而他,也将志愿服务彝乡的种子撒在了同事心中。
乐山日报记者罗学锋 方方 记者李昕锋
新闻推荐
胡太强在管理草莓三江都市报讯(夏平摄影报道)马边彝族自治县民建镇红旗村居民胡太强在外打工多年,于3年前返回家乡,投资60余万元,在民建镇红旗村,以租赁的形式流转土地40余亩,成立无公害蔬菜专业合...
马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马边彝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