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新闻 犍为新闻 井研新闻 夹江新闻 沐川新闻 峨边新闻 马边新闻 峨眉山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乐山市 > 乐山新闻 > 正文

我和我的城市 ——建市46周年纪念日特别报道

来源:攀枝花日报 2011-03-04 20:07   https://www.yybnet.net/

“60后”:黄老三的攀枝花情

□本报记者 苏安静 文/图

今年49岁的黄老三,大名黄志先,老家重庆,目前在东区枣子坪街道供职。因他家有姐弟三人,他排行老三,熟悉他的人都称他“黄老三”。

黄老三是地道的攀枝花第二代。

近日,记者与他交流时,他动情地说:“我在攀枝花生活工作了40多年,我的父辈将青春年华献给了这块曾经荒凉的土地。攀枝花在我心中有一种不可言状的情感,一种莫名的情结。”

童年的记忆

1970年2月,刚满8岁的黄老三,在母亲的携带下,离开老家重庆,前往渡口(今攀枝花)。

他说,1970年初,成昆铁路未通车。他随母亲坐火车离开重庆到成都后,要换汽车到渡口。从成都出发,沿途解放牌大卡车吱吱嘎嘎地摇晃。记忆中好像根本没有平坦的直路。当遇到两车相向行驶时,狭窄的盘山路和陡峭的悬崖让人心惊肉跳。在这个时候司机就要像现在驾校教练教学员移库技术那样,反复地倒退、打轮、前进。汽车过泥巴山,还要在轮胎上绑上铁索,慢慢地爬。“路上那弯弯曲曲的原始土公路车难行。晕车的我,一路迷迷糊糊晕晕沉沉不知白天黑夜。”

“摇晃颠簸了两天两夜,当我们乘坐的解放牌大卡车到渡口瓜子坪时,母亲告诉我们‘渡口到啦\’。我睁大眼睛抬头一看,惊呆了。天啦!这是什么鬼地方?满山遍野枯黄的火箭草,在火辣辣的阳光下荒凉地摇摆,夹皮沟似的大山不见一丝绿色,更不要说什么高楼大厦、宽敞的柏油马路,连神秘美丽的金沙江也那么点窄,怎么和重庆长江、嘉陵江相比……” 

黄老三一家老小到瓜子坪二商店后,商店负责人热情接待了他们,并在小攀枝花坡上给他家安排了一套30多平方米的“干打垒”平房。“全家7口人:外公、外婆、父母和我们姐弟三住在两间房里。每逢下雨,房子大落大漏,小落小漏。尤其夏天那个蚊子,秋天那个风,太让人受不了。不过,那时的渡口,虽然条件艰苦,但全家人过得十分开心……”

父辈的影响

“在‘三线建设\’大背景下的奉献和牺牲精神,让人刻骨铭心。”

黄老三说,他父亲1965年到攀枝花后,在渡口市二商店五道河分店上班。分店只有他父亲一人。

“商店不大,但集百货、副食和蔬菜为一体,样样都有。父亲工作独挡一面,埋头为当时朱矿工人服务,时常早出晚归。之后,父亲调入瓜子坪二商店总部工作;前年去世。他的一生,虽然没有耀眼的光环,但他默默的奉献精神,影响着我们姐弟三人。”

黄老三的母亲夏德碧1970年从重庆市储运公司朝天门103仓库调到渡口市瓜子坪二商店(后来的市人民商场)后,在小攀枝花开办了当时全市第一个早晚门市部。工作中,她母亲以白求恩、张思德为榜样,满腔热情地为工人、农民服务,在不到5平方米的地方,陈设了160多种日用商品。

他告诉记者,他母亲不仅坚持早上6点至9点、晚上6点到10点营业,热情服务,还克服身体弱的困难,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背起商品到工地、田间、医院和工农兄弟姊妹家里去服务。一次,兰尖矿运矿铁路抢修,工人们奋战五天四夜,他母亲就在现场服务五天四夜,使工人同志深受感动。1974年,夺铁保钢的“高产日”中,为了使三班倒工人都能适时买到需要的商品,他母亲积极组织货源,按三班制分别送到夺高产的现场,从未间断。

“有人夸她是‘矿山工人的贴心人\’,有人亲切称她‘背篼夏大姐\’。母亲多次被省、市评为‘先进工作者\’;现年已是77岁的耄耋老人了。”

有了归宿感

黄老三说,父辈勤奋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着他们姐弟。“作为攀枝花建设者的后代,应当努力。我1979年参加高考,考入乐山师专中文系。1982年7月毕业,分配到市第六中学任教。期间两个姐姐也先后走上工作岗位。”

黄老三告诉记者,当时大学毕业,外地需要人,自己完全可以不回攀枝花。“但当时心想渡口是‘毛主席最关心的地方\’,渡口建设不好他老人家都睡不好觉。能成为攀枝花建设者中的一员多好呀!于是,我又回到了攀枝花,当了一名人民教师。”

黄老三在攀枝花工作近30年,因工作需要,他离开了教师队伍,先后在东区区委宣传部、民政局、安全监督管理局和枣子坪街道等处工作。“尽管工作换了七八个单位和部门,但我在每个单位和部门工作,没有辜负父辈的期盼。” 

黄老三讲,攀枝花从不毛之地变成现在真正的城市,变化不仅仅在建设上,更在人的精神面貌上。“攀枝花让我有归宿感,我就是攀枝花的人了。” 

所以,他不希望听到有人说攀枝花不好。

“80后”:韩纯的攀枝花恋

□本报记者 王南桢文/图

“以前从书本上知道攀枝花是座工业城市,钒钛资源丰富。来攀读书、工作后才对攀枝花有了较深的印象,我渐渐喜欢上了这座城市,我已决定在这里安家落户了。”3月2日,23岁的韩纯姑娘大方地说。

学业完成顺利找到工作

韩纯1988年出生于重庆市双桥区,长得文静秀气;2006年考入攀枝花学院人文社科院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在攀枝花学院读书的这四年,她只到二滩和红格温泉去玩过。

她最喜欢攀枝花的冬天。她说:“在假日里,我最爱和我的好朋友买点零食到校园湖边或草地上晒太阳。”

在她的印象中,攀枝花这几年城市建设的发展速度较快。她说:“刚来的时候,机场路一带还没多少房屋,学院旁边和对面全是荒地。现在机场路沿线开发了很多楼盘,高楼林立。城市街道一年四季都有鲜花绿树,干净整洁,看起来更像一个现代化城市。公交车站设在校门口,我们出行很方便。”

作为大学生,最担心的是毕业后是否能顺利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2009年底,韩纯和同学们就开始参加学校组织和市人才交流中心组织的招聘会,但她发现,许多岗位并不适合她,有的大公司在外地,要求很高;而本地的大多是一些餐饮、营销行业招聘服务员和营销员。

正当她为工作的事发愁时,2010年初,仁和国投公司准备招聘员工时,人文社科院的领导对韩纯印象较好,直接向该公司推荐了韩纯。2010年3月,韩纯面试过关后就到该公司实习;7月毕业后,就成为了该公司的一名正式员工。

与那些还没找到工作的同学比起来,韩纯是幸运的。她感慨地说:“以前找工作,眼光总看到市里的一些单位。对仁和没什么印象,只是和同学曾骑车到岩神山玩过。到仁和后,才发现这里空气清新、气候宜人,不仅工作环境好,而且人居环境也很好。”

良好环境让我安心定居

韩纯的男朋友小陈跟她是同班同学,毕业后找工作有点困难,后来到他表哥的建筑公司打工,因专业不对口,感觉有劲使不上。于是,去年10月,他又到建工技校工民建专业学习专业知识,准备考取攀枝花学院土木工程学位。

韩纯说:“我男朋友的老家在泸州,他很喜欢攀枝花。毕业前,家人为我在成都和重庆都联系了工作单位,我能留在攀枝花,有一半原因是男朋友很想留在攀枝花创业。”

韩纯的父母都曾是国企职工,因单位改制,她母亲下岗失业,现在外打工;父亲的单位效益也不好。找到工作后,要强的韩纯就没让父母给她寄钱了。

现在,韩纯与人在五十一合租了一套两室两厅的房屋,一个月付房租250元。她说现在的生活已好多了,最困难的是实习的时候,一个月800元工资根本不够开销,有时还要借一两百元才对付得过去。

她说:“当时从五十一赶车到学校都要计算赶哪路车,才能节省1元钱。转正后,我的工资就涨到了1500多元,加上奖金,现在能拿2000多元。但我们一直比较节约,出门基本上赶公共汽车,有急事才会偶尔‘打的\’。”

说起“打的”,韩纯说:“攀枝花是座移民城市,这里不排外的氛围也影响了我。”

有一次,韩纯因急事“打的”,下车付款时才发现身上没有零钱,当时那位“的车”师傅也没零钱找。后来,他看我是学生,就说以后遇到再给吧。但从那以后,她再没遇到过这位师傅。

还有一次,她在单位加班到下午7点过,天已黑了,她急着赶车回家,看到一辆面包车就招手。当车行到五十一下车时,她递过1元钱,师傅说他不是跑车的,只是顺便搭了她一段路,这件事也让她很感动。

虽然一个人离家在外,韩纯并不孤单。她说,特别到仁和国投公司以后,单位的领导和同事都很关心她,大家在一起相处得很融洽。

韩纯最大的希望就是,等男朋友拿到土木工程院的学位后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然后两人一起存钱,共同在仁和买一套二手房,成家后把老人接过来住。

“70后”:谭刚的攀枝花结

□本报记者 梁波文/图

37岁的谭刚出生于1974年。他是攀钢热轧板厂精成车间的一名点检员。

已在攀枝花城市呆了28年的谭刚,对她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既爱又很失落,这座城市好像是生活的全部,可他又好像没有完全融入。

是家又像驿站

1983年,谭刚随母亲和两个姐姐一起迁家到了攀枝花,和上世纪60年代来攀枝花工作的父亲团聚了。“这里的太阳大,比老家的人多、房子多。”这是攀枝花给谭刚小时候最直接的印象。

从小学到中学,谭刚都是在攀枝花读的书,成绩还不错。由于年少贪玩,父亲工作忙又疏于对儿子的教育,所以当初成绩优秀的谭刚在中学毕业后最终没有考取一所好的大学。“这是导致我人生起点不高的最主要原因,而这个原因一直对自己都有影响。”

1997年,谭刚去了攀钢在广西北海的一个基地上班。“刚开始的时候,我特别兴奋,觉得可以大展宏图,好好抓住机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段时间后,当最初的兴奋平息下来后,谭刚发现北海的饮食、语言都很陌生,整天接触的,始终是从攀枝花过去的人,与北海的本地人很难沟通和成为朋友,他开始想念攀枝花,想念在攀枝花的亲人、同学和朋友。

从1997年到2009年,谭刚在北海工作了12年。每年的假期,谭刚都要回攀枝花;再后来,回攀枝花休假成了谭刚每年最盼望的事情。

“当时,攀枝花给我的家的意识特别浓,每次休假回家一下火车,我感觉就到家了。特别是看到攀枝花越变越美,我就更想回家了。”

谭刚开始渴望在攀枝花找女朋友,因为找好了攀枝花的女朋友就有了调回攀枝花的理由;家人、朋友也不断地帮他物色女友,但见了好几个,最终都因异地恋爱而分手了。最后,谭刚还是在北海找了一个同样从外地到北海工作的女子结了婚。

2009年,谭刚和新婚不久的妻子回到了攀枝花,和父母住在一起,又感觉与攀枝花的生活习惯不相容。谭刚觉得这座城市陌生起来,既像家又像自己经历的一个人生驿站。

充满魅力、生机的城市

回到攀枝花已经快两年了,谭刚开始慢慢地对这座城市有了自己的理解:“这些年,攀枝花发展太快了,城市变化很大。很多细微的变化,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不一定看得清楚,只有像我们这些在外工作的人,才能从每年城市里增加的街道、公路、高楼等,看到这座城市的变化。有一次我到曾经读书的小学、中学去看,变化简直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谈起攀枝花的城市变化,谭刚感触很深。

谭刚打算在工作之余能够在这个处处充满商机的城市里寻找到适合的事情,可以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90后”:孟兰蕙的攀枝花梦

□本报记者 贺欣文/图

个子高挑,相貌清秀,一副眼镜凭添了些许书卷气质,言谈举止显得比同龄人更加沉稳与睿智,这是“90后”学生孟兰蕙给记者留下的印象。

孟兰蕙今年19岁,现就读于攀枝花学院人文系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孟兰蕙出生在西区格里坪。她祖父祖母、姥爷姥姥是上世纪60年代支援三线建设时,分别从山东和河南移民到攀枝花的,父母也都出生在攀枝花。在这个大家庭里,孟兰蕙算是典型的攀枝花第三代。

环境越来越好

关于攀枝花的建市史,孟兰蕙多少知晓一些:“主要是通过姥爷的讲述和学校开展的一些教育活动了解到的,知道了我们这座城市创建的艰辛和当时条件的匮乏。”

从小学时期在格里坪攀煤子弟校就读,到在清香坪的高中生涯,伴随着孟兰蕙不同时期的成长,攀枝花的城市发展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上小学那阵,整个西区各方面条件都很差,到处是低矮的旧房,公共设施缺乏,出行时乘坐的交通工具只有中巴车,记得那时跟父母到市区去一趟要转好几次车,很不方便。”孟兰蕙回忆说。

之后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快速的城市建设步伐。在她上初中时,清香坪已经到处是高楼大厦,河门口、格里坪也慢慢建起了不少新房,街道变得更加整洁漂亮了。

孟兰蕙的童年是在格里坪父母单位宿舍楼里度过的,而现在一家人已经搬进了集中式小区,居住环境大为改善。

孟兰蕙在市7中读了三年高中,刚进校时学校仅有一栋教学楼,到她毕业前已经增添了好几栋。

孟兰蕙说,随之改变的还有交通环境,从开通河门口直达市区的公交车,到后来的社区巴士,她出门、上学都更加便捷。 

将来在攀作教师

2009年,孟兰蕙高考分数达到二本线,她选择了本地的攀枝花学院。“之前我从没来过攀枝花学院,入读以后才发现这所学校不管是硬件设施还是办学条件都非常不错,完全出乎我的预想,以至后来许多选择到外地上大学的同学都很羡慕我。”

有一次孟兰蕙带着姥爷参观学校,姥爷一个劲地夸学校环境如何优美,感叹孙女赶上了好年代。“那以后姥爷就常拿我和他们刚来攀枝花时的艰苦岁月相比,激励我要珍惜现在的优越条件好好读书。”

同许多“90后”一样,上网看新闻、看小说、聊QQ,都是孟兰蕙喜欢做的。“现在是资讯时代,电脑应用是每个人必备的知识,可你不知道,我小学五年级在学校第一次接触电脑时,竟然都不知道还有鼠标。”孟兰蕙笑着说。

上了初中后,随着父母工资收入的增加,家里购置了电脑。孟兰蕙通过网络汲取大量信息,电脑一直陪伴着她的成长。现在每次上网,孟兰蕙都必去攀枝花的网站浏览发帖,本地论坛的活跃让她感受到整个城市的活力。

业余时间,孟兰蕙喜欢和同学到KTV聚会、逛街。攀枝花越来越繁荣的商业,也让她和同学们有了更多兼职的机会。

每年放假,邀约同学到本地及周边一些旅游地游玩,是孟兰蕙必不可少的假期生活,仁和、米易、昆明、西昌,孟兰蕙早已经去了个遍。“现在交通这么方便,外出旅游很容易办到,随时可以坐长途客车出行。现在不要说我,就连我父母也开始喜欢旅游了,不像前些年,他们唯一的爱好就是打麻将。”

虽说孟兰蕙祖籍在北方,从小到大,围绕在身边的也都是操着川内外不同口音的人,但她自认她就是个地地道道的攀枝花人,攀枝花就是她的家乡。

“每次出远门,只要一看到‘攀枝花\’几个字,就让我感到亲切。不只是我,许多从攀枝花考出去的同学跟我都有同感,他们时常在网上向我倾诉思乡之情,攀枝花的一草一木无不让他们魂牵梦绕,包括这里冬日的暖阳。”

孟兰蕙的理想是当教师,她打算等大学毕业后考研。“不管考不考得上,将来都想在攀枝花当一名教师,我们‘90后’一代,现在年龄最大的也不过20岁,这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我们,我们就是攀枝花的未来。”

新闻推荐

公安部门披露抓捕周克华案细节

新华社重庆8月14日电公安部和重庆市14日16时38分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击毙逃犯周克华,并披露抓捕周克华案更多细节。重庆市公安局副局长黄伟介绍,8月10日9时34分,周克华在沙坪坝区中国银行储...

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我和我的城市 ——建市46周年纪念日特别报道)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