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超 本报记者 江潇
“皓魄当空宝镜升,长伴云衢千里明。”9月30日是中秋佳节,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记者走进攀枝花市部分街道、社区,记录下了一个个普通家庭、普通个人的中秋故事。
保障房里:饭菜飘香话团圆
10点,记者来到西区河门口街道北街社区宝鼎怡苑12栋4单元2号,还没进家门就看见女主人于文慧和嫂子宋建容在楼道处忙着拔鸡毛、择菜。一走进家门,就听见“咚咚咚”的切菜声,电磁炉上炖着冬瓜排骨,热气腾腾,香味四溢。
今年中秋节,是于文慧一家人从大宝鼎街道烂泥箐采空沉陷区搬进宝鼎怡苑安置小区后的第一次全家聚会。
于文慧的丈夫徐林一边在厨房忙活着,一边告诉记者,往年过中秋,他们都回父母家,因为去年搬了新房,就叫一家老小到自己这里热闹热闹。
在73平方米、两室一厅的新居里,一家人脸上洋溢着笑容。
素色布艺沙发、白色电视柜,客厅宽敞明亮,布置得很是温馨。虽然很多家具都是旧的,但干净整洁,摆放有序。
搬迁之前,于文慧一家三口人挤在不足30平方米的小屋里。“逢年过节,来了亲戚,都没地儿招待。”想起过去的居住条件,于文慧感慨地说,“如今,小区路也宽、绿化也好,比以前生活环境好多了。”
两口子做饭时,于文慧的婆婆坐在客厅看电视,一旁8岁的孙子正挑选月饼。
“饭好了!过节喽!”随着徐林的一声吆喝,儿子赶忙跑进厨房,一趟一趟把父母做好的饭菜端上桌。
低保户:高高兴兴吃月饼
11点,在西区玉泉街道矸石电厂社区的一栋公房里,女主人陶萍珍站在门口热情地迎接我们。不一会儿,丈夫李茂才提着满满的一大堆东西回来了。今天是中秋节,李茂才专门去菜市场买了女儿最爱吃的兔肉,还去了趟超市,“今天买月饼,比往些天都便宜。”
“今早,社区干部还带着月饼来看我们。”陶萍珍说。
走进陶萍珍家中,记者环顾了这栋上世纪70年代修的房子,21平方米的房子里除了一台比较像样的冰箱外,其他东西都是旧的。
2006年夫妇俩下岗后,社区给他们办理了低保,现在一家人靠丈夫在外打零工和每月600元的低保过活。
“每逢过节,街道、社区干部都会带着慰问品来看我们,现在又给我们送来月饼和大米,很感谢大家对我们的关心。”陶萍珍说,以前过中秋节,舍不得买月饼,一家人吃上一顿可口的饭菜,就算过节了。
上午下了一阵小雨,中午便停了。“希望今晚月亮能出来,一家人坐在一起聚餐、看月、吃月饼。”陶萍珍的女儿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外来务工人员:工作过节两不误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古人举头望月追忆亲人却不能团圆,我们身边也有这么一群为了工作不能回家的外来务工人员。
“今年不能回家乡和亲人团圆了,店面的生意不能停。但我们一家三口还是会抽空去攀枝花市好玩的地方走走看看。”花城上街一家小吃店的老板娘段应一边忙着为顾客烹饪食物,一边对记者说。
去年12月份,段应和丈夫贺路从乐山来到攀枝花,经营起这家小吃店。当天清晨5点多,天还没亮,两口子就出门购置食材了,大约6点半,小吃店同往常一样准时开门。
“我们生意一直挺好,不少老顾客经常光顾,这几天不停业,是担心想来吃东西的客人遇着‘闭门羹\’。”段应看着店内数量比平时少了许多的顾客说道。“大家都去外地玩儿了,所以顾客会少些。我们一家人也合计好了,这几天生意做到下午两点就休息,然后去花果山钓鱼,或者去红格泡温泉。”
每个人心中都装着对家的思念,有着属于各自的幸福,或许正是这一份份的幸福,成了外来务工人员在外漂泊打拼的强大动力。
大学生:趁着长假“充电”
当天早上,在攀枝花学院图书馆、自习室里,仍有很多学生在读书、做题。“趁放假给自己‘充充电\’也挺好的。”家在成都的2006级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邓辉对记者说。
见到邓辉的时候,他正揣着笔记本电脑和几本厚厚的专业书籍,朝图书馆走去。“我今年大四了,即将面临就业问题,中秋、国庆不上课,可以集中时间上网看看全省各地的招聘信息。”邓辉将手中的专业书扬了扬,对记者说:“同宿舍的一位同学在准备研究生考试,我顺便也帮他去图书馆‘占位置\’。”
据攀枝花学院宿舍管理员介绍,今年中秋、国庆长假,多数学生选择留在校园内,为考试和就业等做准备。
“今天是中秋节,下午学习结束后,大家还是会放松一下。我们几个是在攀枝花学院读书的成都老乡,约好了一起吃晚饭和观看中秋晚会。”邓辉笑着说。
新闻推荐
□林道鹏本报记者胡波文/图市工人文化宫三楼排练大厅,优美舞曲“飘出”窗外。循着音乐声,记者见到了付玉芳和“舞动人生”舞蹈队的成员。她们20多人正加紧排练“佳木斯快乐舞步健身操”,以...
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乐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