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川剧对对碰(下)
4月22日,成都市川剧院首届“川剧少年班”招生结束,30名孩子将与剧院签约,进行学杂费全免的定向培养。就在大家为川剧终于 “免费招生”、终于招到人欢呼时,早已免费多年的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京剧班悄然在成都启动招生工作,而且招生范围早已覆盖北京、天津、沈阳、济南等北方城市,正在向全国扩散。
两相比较,同为传统戏曲,为何会有天壤之别?川剧招生的步子能否迈向省外?
□本报记者 张良娟
京剧:全国“苗子”涌上海川剧:语言学籍拖后腿
4月7日,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京剧班在成都开出招生条件:学制6年,免除一切学费。负责此次招生的张健告诉记者,根据相关政策,除了免收学费,每个学生每月还有150元补助。“我们京剧班的生源特别好,每年都能招收30名至50名学员。”
与京剧相比,川剧招生似乎寒碜得多。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川剧学校的中专班,每年学费6000元。2009年,为缓解招生难,该校自行补贴一半学费。而此前,川剧只实施过两次免费招生——2004年,梅花奖获得者刘萍自己出资,在全省招收了30多名学生免费学习川剧;今年3月,成都市川剧院招收的“川剧少年班”。
正因如此,川剧跨省招生的步子迈得艰难。此前,川剧学校也把招生范围扩展到重庆。校长肖德美说,“川剧和其他专业一起招,由重庆市招生办批给我们名额,每年的名额都不确定。”而此次“川剧少年班”招生,就有重庆家长咨询,但被告知学籍问题无法解决。成都市川剧院副院长王玉梅说,直到复试临近前,才办下了针对重庆的跨省招生许可。可他们相中的另一名贵州学生,“需要把学籍转到重庆,才能被录取”。
那面向全国招生的上海戏校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张健说:“我们是自主招生,不用通过教委、招生办的程序,可以直接提取学生档案。”
京剧:毕业生选择形成“双通道”川剧:多数学生一毕业就失业
每年招收30至50名学生,上海戏校的毕业生如何消化?张健告诉记者,学生多半会选择继续深造,也有不少学生会直接进入剧团。
由于该校2005年成为上海戏剧学院的附属学校,因此,该校符合标准的学生可以直升上海戏剧学院。而由于学籍为上海市,该校学生也会选择去复旦大学等上海高校进行深造,之后再转向剧团或者从事戏曲教育工作。因此,该校毕业生形成了学校——剧团、学校——学校的双通道。
反观川剧,就业问题成为老大难。一方面,川剧院团急剧减少让毕业生选择面变小。省川剧艺术研究院院长杜建华告诉记者,过去30年,省内剧团数量从100多家急剧减少到30家;另一方面,由于编制有限,现存剧团绝大部分既不敢随意招收新人,也无法为新人提供稳定的收入和演出平台。“有近20年没招过新人了,在舞台上立得起来的演员不过10多个,已经不是完备的剧团了。”乐山市川剧团团长卫明直言现状。
就业渠道不畅,学川剧的学生往往一毕业就失业。“刘萍班”的30多名学生2007年毕业后,一部分被重庆市川剧院接收,一部分则改行离开了川剧。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川剧学校的毕业生面临同样的问题,不少人才往往一毕业就流失。
[记者手记]
恶性循环如何打破?
招生难、就业难,使川剧陷入缺人缺戏缺活力的恶性循环。如何才能破解这一难题?
成都市免费招收“川剧少年班”迈出了第一步。但仅仅靠成都市川剧院一家的努力,无法改变大局。而免费招生,也并不是解决川剧后备人才培养的唯一法宝。政策给力,只是打破恶性循环的一个缺口。最关键的,还是院团需要激发自身活力,通过走赛场、走市场形成出人出戏出效益的机制,建立人才培养——剧团招收——舞台锻炼的链条,形成良性循环。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可持续的政策扶持必不可少。
新闻推荐
蒋辅义代表说,报告讲成绩实事求是,讲发展思路清晰,讲前景令人振奋,是指导全省在科学发展轨道上实现跨越提升的纲领性文件。报告紧紧围绕继续加快推进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加快全面小康建设步伐,明确...
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