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一早,迎着春日明媚的阳光,采访团一行走进了彝家新寨。
“土墙草(石)顶垒空房,三块石头围火塘;门前粪泥没双脚,屋内同住牛和羊。”这四句话,曾是彝区住房条件的写照。如今,走进彝家新寨,瓦房宽敞明亮,群众笑容绽放,“爹亲、娘亲、党更亲”的宣传语更表达出彝区群众心中的感恩。
漏雨旧屋变身“彝家乐”
从乐山市出发,在云雾缭绕的山间公路蜿蜒盘旋约1个小时,就来到了峨边县大堡镇双溪村月儿坪新村居民点。
放眼望去,整个寨子错落有致,屋檐四角以特有的牛角为装饰,画有红、黑、黄三色图案的窗户边,挂满了一墙金灿灿的玉米,一派祥和景象。
拉布拉根的名字在这里家喻户晓。他家院子墙上挂着一个写有“金曲彝家乐”的宣传招牌,门前树木繁茂、鲜花点缀,在寨子里特别显眼。
“嘎约啦(彝语意思为‘稀客\’)!”见到有客人到,拉布拉根十分热情。走进他家,四室一厅的房子足有130多平方米,地砖擦得透亮,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齐备,茶几上摆着彝族特色的木制茶具。
“这都是搞彝家新寨建设弄的,谢谢党和政府。”拉布拉根语气很激动。这次彝家新寨建设,他家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铺上了地砖,还吊了顶,翻新了房瓦并建起了沼气池和炉灶,家中的猪圈也进行了改造,“以前下雨还要拿盆子接到,一年翻三四次瓦,现在都不用了。政府财政资金给我们每户人家都补助了15000元,自己只添了一万元不到。”
“搞彝家新寨建设,帮助彝区老百姓奔小康,首要的就是安居。”峨边县县长立克幸福表示。
据统计,2010年以来乐山市已完成彝家新寨建设84个村、6036户。“十二五”期间,乐山市还将规划建设261个“彝家新寨”,努力将“彝家新寨”建成舒适生活家、快乐致富园、特色新彝寨。
马铃薯成助农增收“金蛋蛋”
曾经一亩地只能收入两三百元,如今已实现了“一吨产量、一万元收入”,这个巨变就发生在峨边县宜坪乡张山组。
站在峨边万亩“薯-玉-蔬”三高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的现场,峨边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国家实施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以来,宜坪乡就将增粮增收工程和粮油高产创建活动作为当地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探索出了一套“薯-玉-蔬”间套作高产种植模式。2011年,宜坪乡种植脱毒马铃薯5130亩、玉米1万亩,农民人均增收850元。
今年,宜坪乡又大力推广“旱地新四熟”模式,即“脱毒马铃薯+玉米+两季蔬菜”,力争全乡新增产值800万元,人均增收900元。
在乐山,彝区综合扶贫开发已成为最大的民生工程。该市坚持“特”字当头,大力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将马铃薯做成了助农增收的“金蛋蛋”。
“十二五”期间,乐山市还将以新村扶贫和交通扶贫为先导,以就业扶贫和产业扶贫为支撑,以教育扶贫和医疗扶贫为后劲,加快发展彝区“4+2”农业产业和水电、电冶、磷电等产业,抓好“四高速两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彝区“三年大发展、五年新跨越、十年同步奔小康”。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杨国庆今年,是郭沫若诞辰120周年,也是沙湾区确定的“沫若廉政文化年”,其特色廉政文化建设正在加速推进。3月16日,乐山市沙湾区和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深化沫若廉政文化...
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