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富 本报记者 侯静
10月15日,广元市利州区嘉陵街道办华北社区的聋哑人肖建华从大汉松骨足疗中心出来后,径直去了菜市场。“最近爷爷身体不好,我买些蔬菜水果孝敬他。”肖建华用手语表述。
肖建华母亲残疾,父亲早逝,全家人过去一直靠90多岁的爷爷微薄的退休工资生活。从广元市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后,肖建华一直为生活发愁,张波老师花钱请按摩技师教他技术,如今,他每月能收入2000元左右。
在张波邀约朋友共同投资的大汉松骨足疗中心,总共有28位聋哑学生就业,月收入1500元至2000元。
“闭门羹”逼出“张百万”
2005年,从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系特殊教育专业毕业后,张波被分配到广元特殊教育学校任教。
“全校125名残疾学生,大多数家庭都十分贫困。尽管政府免除了残疾学生的学杂费、住宿费等,但每个月150至200元不等的生活费,依旧让大多数学生的家庭难以承受。”广元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杨全文说。
朝天区大滩的王昌龄母亲身体不好,兄弟3人都是聋哑人,全靠父亲一人挣钱养家,不敢奢望读书。说服老王送子上学,成为张波和同事每年必做的事情。“如果能寻求到社会资助,学生就不会因交不起生活费而失学了。”张波说。
2007年,张波除了上班,业余时间几乎全花到为学生找赞助上。1个、2个……经过半年努力,张波走访上百家商家、企业,只有9名学生得到企业和个人的短期赞助,更多时候,张波吃了“闭门羹”。“有的人看我的眼神,好像是我在向他们乞讨。”
痛定思痛,张波决定自己先发展起来,一方面可以资助学生,另一方面,可以解决部分残疾学生的就业问题。
2008年地震后,张波的老家房屋严重受损,但他没有选择重建房屋,而是从搞建筑的五叔家借了6万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与妹妹、妈妈一起,在城里开了一家火锅店。白天,张波在学校上班,课余,他做翻译挣外快,还抽时间看看自家店子,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两年后,张波将火锅店转让,盘下了一家更大的火锅店……再后来,他入资广元两家品牌餐饮店和一家茶楼,资产超过百万元。
为公益,百万积蓄干事业
有了积蓄,又被学校任命为学生就业办公室主任,张波开始筹划开设一个按摩浴足中心,解决聋哑人、盲人的就业难问题。但是,开设这样一个大型服务场所,总投资需要400万元左右,靠他单枪匹马难以实现,张波给自己的投资伙伴们做起了思想工作。
“他常常找各种借口把我们带到特殊教育学校去,了解残疾人的生活现状。看到那些孩子,我想:投资就投资吧,如果失败了,就当帮助了那些残疾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伙伴说。
为了给投资人壮胆,张波将自己的购房款也全部投进了浴足中心,个人投资占到了60%,其他股东也参与进来。2011年11月20日,广元首家以公益性质为主的足疗店——广元大汉松骨足疗中心成功开业。
“残疾人生活挺不容易的。我们在哪里都是消费,在这里消费还可以帮助一下他们。”10月15日,一位在大汉浴足的消费者说。
正是因为社会上这种心态的人多,让大汉浴足生意火爆。于是张波每个月将20%以上的利润用于残疾人读书生活救助、就业培训等——截至目前,浴足中心已资助残疾人10万余元。此外,张波个人还资助了10名残疾学生,每月提供150元至200元不等的生活费。
“每天少抽两根好烟,就能解决一名残疾学生的生活困难。”张波这样动员做生意的朋友资助残疾学生。茶楼的合资人原本没有资助愿望,今年“5·20”全国助残日,张波带他观看了学生表演,彻底让他改变了看法,现在,这名合资人也资助了2名聋哑学生。据统计,张波个人、朋友以及企业资助的学生已达73人,占到广元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半数以上。
愿更好解决残疾学生就业问题
“这里聋哑人多,大家相互交流很方便,又有老师做翻译,不会被歧视,而且收入也很好。”从广元市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后,在广元市残联和学校的帮助下,元坝区太公村的张又最早是在一家汽修厂工作,每月收入700元左右,“待遇只是一方面,关键是与正常人沟通困难,而且经常受到歧视、欺负。”转投大汉浴足中心后,张波请专业水电工给他传授技术,2个月过去,张又学会了修理器具的技能,如今月收入翻了番。
在近一年时间内,张波组织学校应届、往届毕业学生30余人,在校内参加军训,到酒店学习餐饮服务和礼节礼仪,到茶楼学习茶水服务,到鞋店学习擦鞋技能等,让学生们的就业本领进一步增强。
“我将继续努力,用爱心播种希望,以善行收获幸福,让更多的残疾人得到帮助。”张波说,他将走“以残养残”的校企合作模式,从根本上解决残疾学生就业问题,努力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吴晓铃)11月1、2、3日,刘晓庆主演的大型传奇话剧《风华绝代》将在成都艺术中心演出。10月26日晚,该剧提前在乐山亮相,清末传奇女性赛金花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和刘晓庆的精湛演技,令现场观...
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