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昨天的经济新闻年终特稿上篇,关注的是几个普通人。今天,我们换一批主角,三个“CEO”粉墨登场。
CEO,英文翻译过来是“首席执行官”的意思。今天的三个“CEO”,并非都是真正的首席执行官,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之所以把他们都唤做“CEO”,是因为他们无一例外都是“领头羊”,他们的2012,与自己的团队荣辱与共。
历史的脚步不会停留,产业的发展亦需前行,从这个角度看,我们遴选的三个“CEO”别有意味:广汉市锦花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长黄明水、四川永祥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德志和成都品果科技有限公司CEO徐灏。前者来自传统产业,而后两者则分别是光伏产业和移动互联网的代表,他们所在的行业,都隶属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旧两新,一传统两现代,从数量看,全新产业占据上风,而未来也注定属于他们,但现实的“冷暖”却似乎恰好相反:传统产业因为采用全新的机制和科技手段,呈现出勃勃生机;而后两个新兴产业,一个受制于欧美市场的萎缩,一个受制于盈利模式的不明朗,企业的黄金时代,还没有到来。
读他们的2012,我们可从侧面看兴衰。
走过2012,收获也好,等待也好,都值得我们为他们鼓掌。
☆背景
如何打发坐车、吃饭、聚会时的无聊时段?掏出智能手机,上网、娱乐,成为越来越多都市人的选择。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一个庞大新兴市场的风生水起。从2012年12月往回算,短短18个月间,中国移动互联网流量增加了10倍,占到全球互联网流量的10%。
2012年6月26日,作为西部IT产业“风向标”的成都高新区,宣布将发力移动互联网产业,设10亿元专项资金、培育千家企业,5年内打造2000亿元产业集群。9月,《成都高新区加快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开始实行,对相关企业给予资金补贴等优惠政策。
政府支持、市场“给力”。这一年,四川移动互联网产业风起云涌。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中小型移动互联网企业,对行业脉动,有着最直接的感知。
☆回放
《成都高新区发力移动互联网5年打造2000亿产业集群》《成都高新区出台国内首个移动互联网产业专项政策》《“混搭风”牵引移动互联新力量——探访天府软件园的创新基因》《成都加速进入4G时代》
☆故事
移动互联网CEO徐灏:
2012年关键词:高速
移动互联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把徐灏的公司逼成了快公司。吃饭不快不行,产品创意更新不快不行。徐灏的2012,“高速”是关键词。
□本报记者 熊筱伟
12月26日下午6点10分,成都天府软件园,一份红烧肉、炝炒莴笋盒饭摆在成都品果科技有限公司CEO徐灏的办公桌上。他的吃饭速度,在7分钟内。
吃饭不快不行:上午,徐灏在公司主持产品研发会,下午去市中心交流新产品构思,接受完采访,晚上自己还要画创意图,改进客户体验。“就这样,时间还是不够用。”徐灏语速很快,记者的笔跟不上他的滔滔不绝。他说,“高速”是今年的关键词。
和徐灏的高速度一样,年仅两岁的品果公司,也在“坐火箭”:去年中秋,在苹果应用商店免费榜,品果科技的摄影软件Camera360问鼎美国区免费摄影应用第一,全球用户超过一千万人,一下成了“国际知名”企业。
去年成就不小,“坐吃老本”问题不大。但对徐灏来说,“不折腾”根本就不是他的风格。更何况,今年移动互联网市场的爆炸式增长,给了徐灏巨大的“折腾”空间,“前11个月,仅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人数就超过了7.5亿!”
一进入2012年,徐灏就拿出了大干特干的架势,开始了队伍扩编。年初,小团队仅有20人,到如今已经超过了70人,办公室里挤满了年轻的面孔,“平均年龄只有25岁!”
新团队带来了更多的活力。整个2012年,徐灏都在忙于把大家层出不穷的创意变为产品:圣诞节到了,品果推出可藏心上人照片的“圣诞彩蛋”应用;品果还创作出一种特效应用,可以把外星人添加到手机拍摄的照片上,几可乱真。徐灏随手拿来一张报纸,“有报道说,当街拍到外星人,其实哪有外星人,这是我们产品的效果。”徐灏不免有些小得意。
行业的快速发展,让今年的徐灏开始未雨绸缪,把眼光投向摄影软件以外:今年9月,品果推出了自己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云相册”,让用户免费把各自照片上传到网络进行处理。不到3个月,全球用户已上传了1.5亿张照片。“用户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分享,是未来发展趋势。海量照片背后,潜在价值巨大。”徐灏说。
由于盈利模式还不成熟,“云相册”目前处于“零收入”状态。不过徐灏对此并不担心,“公司融资便利,目前已进行过两轮融资,现金充足。”
更何况,船小好调头。“大企业投资失误,股票一跌就是多少亿美元!我们失误,最多也就是人工钱。”徐灏往沙发里一靠,表情轻松。
☆背景
去年底以来,美欧相继对产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产品实施“双反”调查,其中,美国于今年11月初作出终裁,认定从中国进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实质性损害了美国相关产业,将对此类产品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
在此背景下,国内光伏产业一路下跌。一份来自四川省经信委的数据则显示,今年1-7月,四川多晶硅行业亏损2亿元,多数企业停产。
从炙手可热的新兴产业“宠儿”,到举步维艰、深陷“寒冬”,光伏产业的命运在最近一两年中,发生了过山车式的逆转。
☆回放
《不能用今天的眼光 去看明天的太阳能产业》《欧美“双反”制裁加码 光伏川企拓内需市场》《前10月四川太阳能电池出口量增价跌》
☆故事
光伏产业“CEO”冯德志:
冬季进补 开春打虎
对光伏行业来讲,今年的“冬天”从春天开始,一年都像生活在西伯利亚。冯德志用“冬季进补,开春打虎”来勉励自己,也把正能量传递给员工。
□本报记者 梁现瑞
天空中飘落的小雨点,砸在脸上有雪一样的冰冷和质感——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12月27日,行走在厂区的道路上,冯德志的步伐和语速一样快。“走快点,才不冷。”他说。
41岁的冯德志是四川永祥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记忆中,今年的“冬天”是从春天开始的,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没有春夏,只有“冬天”的一年。
永祥公司的主业是生产多晶硅及太阳能电池组件,隶属于光伏产业的范畴。自去年以来,国内市场多晶硅价格一路下跌,每吨80万、60万、40万、20万……到目前,多晶硅市场价格已经跌至12万元/吨,已经将企业的利润逼近为零。“哪个环节控制得不好,就注定要亏。”
冯德志说的不假。今年以来,随着市场的日益恶化,省内光伏企业纷纷停产。以乐山为例,当地除了永祥还在正常生产外,其余三家企业都已完全停产。
市场的冰点,也是心情的冰点。眼看着市场价格一天天走低,冯德志比谁都着急,“不说寝食不安,白头发肯定要多出几根的。”全公司上下几百号人,都眼巴巴等着订单吃饭。从长远来看,光伏产业是朝阳产业,而眼下,国内公司在纷纷倒闭,多晶硅进口量大幅攀升。今年前10月,国内多晶硅进口量已经达到8.4万吨,预计全年将超过9万吨,将是去年的两倍。
“不裁员、不减薪、不欠薪。”危急关头,冯德志制定出令人瞩目的“三不”方针,以此来稳定士气、提振信心。
他的底气在于,作为国内率先进入光伏产业的一员,经过多年的发展,永祥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过冬术”。公司靠过硬的工艺,使电力、原料的消耗比其他企业都低;具有化工产业配套的优势。生产多晶硅所需的原料,永祥自己的上游板块都能提供,物料实现了封闭运行,形成了完整的循环经济链……
2010年前后,国内多晶硅市场也曾出现过大波动,市场价格从最高点每吨320万元一路下泻到每吨40万元,但永祥还是挺过来了。
除了“三不”,冯德志还给自己立下“军规”:不能在员工面前流露焦急表情,更不能情绪波动、随意批评人。“在困难面前,一切抱怨都无济于事。”
在表面的平静背后,另一场战斗悄然中打响。今年以来,面对低迷市场,永祥公司在技术研发上却舍得投入,公司明确规定,每年研发投入必须占销售额的3%左右,今年也不例外。
政府也在输血。今年夏天,为帮助企业早日走出困境,四川出台一揽子稳增长措施,其中重要的一条——大幅降低大工业用电电价,实行特殊时段丰水期富余电量电价政策。
除此之外,公司在日常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方面也在加大力度。冯德志把这称为“进补”,“冬季进补,开春打虎。”在他看来,只要能够扛过这个严冬,就一定能够迎来温暖的春天。
☆背景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提出,要“抓住两个关键”,即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既注重引导一般农户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又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着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元服务主体,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今年底,预计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达到2.5万个,出资总额超300亿元;入社成员可达200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销售成员产品262.4亿元,统一采购生产投入品93.6亿元;向入社成员分配盈余25亿元,户均达到1200元以上,成员人均收入比非成员高出20%以上。
☆回放
《扶持农专社力度将加大 相关优惠政策呼之欲出》《农专社联合会成立 65家合作社成为首批会员》
☆故事
“种田CEO”黄明水:
抱团出击闯市场
2012年是个丰收年!但在黄明水看来,这一年,发展订单农业,为种植的大米申请到了商标,带领更多农民走向市场,是比丰收更可喜的收获。
□本报记者 许静
12月25日下午,冬日的暖阳照在川西坝子上。德阳市广汉市连山镇阡陌纵横的现代粮食产业基地,驶来一辆黑色小轿车。
车上走下来一位个头不高的中年人,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黑色的皮夹克乌黑发亮,鼻梁上架着眼镜,一双黑色皮鞋擦得锃亮……
“你好,我是黄明水。”他热情地伸出右手。握到这只有力量的手,记者才感受到了这位农民大哥常年劳作练就的手力。
黄明水,广汉市连山镇乌木村的农民,是当地响当当的“全国种粮大户”,锦花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长。
循着他的介绍,记者走进了锦花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也走进了黄明水的2012。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黄明水先给记者报了个盘:今年,他种了1300多亩地,收获粮食1300吨左右,总收入280多万元,扣除成本,一年下来净赚30多万元。
锦花专业合作社共有120多户农户,今年总种植面积4000多亩,户户都是“大丰收”。
说起今年的收成,黄明水说有四大因素:靠基础设施抗天灾、靠规模出效益、靠科技提产量、靠机械化提升作业水平。他还补了一句:“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农民也要抱团取暖。”
在人民大会堂领过奖的黄明水见过大世面,在盘点今年的收成时,显得云淡风轻。
怎样抱团?如何取暖?
“去年,我们合作社只有90多户,今年发展到了120多户,农民越来越有抱团的意识;合作社统一采购种苗农资、统一技术指导服务、统一耕作管理、统一经营销售,通算下来,一亩地至少能增收50元以上。”黄明水说。
合作社还有哪些发展?
“这一年,我们带领农民走向了市场。”黄明水说,通过订单销售,今年合作社种植的小麦和水稻卖了2000多吨,占合作社总产量的三成左右,而去年只有不足200吨,占比也只是个位数。
“走向市场不仅体现在订单农业,我们到国家工商总局,为我们种的大米申请了‘连锦牌\’商标,今年已经开始试生产了一批,通过产业链条的延伸,每公斤大米至少能增收0.8元。”黄明水说。
作为全合作社 4000多亩耕地的“CEO”,黄明水坦言,他肩上的担子并不轻松,“我们要抱得更紧、将产业链延伸得更长,让有限的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让有限的粮食产生更大的价值。”说起未来,他说,通过合作社带动农民走现代农业的产业化之路,是他肩负的最大使命。
再回首
本报经济报道年度回顾
关注科技成果转化
四川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首次纳入地方目标考核四川科技成果转化“破墙”到2015年撬动万亿产值百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助推生物医药冲刺千亿产业
关注小微企业
服务小微企业 四川银行今年多贷上百亿期待“大力扶持”变“大力落实”小微企业对扶持新政有四盼开网店易推广难 中小企业“触网”顾虑多600家小企业排队等候 创业基地为何供不应求?
关注融资难
科技企业融资难如何破题?融资门槛低 中小企为何不想去?小微企业“钱程”何在?
关注页岩气
四川将建全国首个页岩气开发实验区页岩气“大蛋糕”,川企能否分享?页岩气开发 GE期待与民企更多合作民营企业出川争“气”箭在弦上宏华牵手美国装备巨头 攻坚国产页岩气设备难题
关注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时代 离我们有多远”系列报道“十城千辆”工程年底收官 千辆电动汽车奔驰成都街头80辆电动车经营权出让遇冷 成都出租车公司零参与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讲述:省政协委员、乐山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所所长范黎整理:本报记者刘淼淼这次新任省政协委员,我深感社会对我的信任,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政协委员要履好职,必须多走访多调研,深入基层了解实情,这样写...
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