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2011年末,全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动员大会在成都举行,会上明确将科技成果转化确定为全省科技工作的“一号工程”,提出要更好地发挥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
这犹如一阵春雷,让在场的科技人员为之雀跃、倍感振奋。
长期以来,科研与市场之间都横亘着一道看不见的“墙”。在“一号工程”的引领下,四川省进一步加速成果转化,打破机制体制壁垒,并启动了前所未有的科技成果转化“破墙行动”,激起了科技改革的“一池春水”。
截至去年,全省已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57个,财政资金支持5.3亿元,带动企业投入248亿元,预计带动实现产值5200亿元以上。“破墙行动”初战告捷,科技成果“破墙透绿”!
工业经济是今天的GDP,科技创新是明天的GDP。当前,创新驱动已成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化解过剩产能、提高产业整体素质的根本之策。2012年的“破墙行动”已起好了局,2013年的目标已经明确,四川将策马扬鞭,全速前行……
科技工作“一号工程”
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省将启动实施1500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以上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平台100家以上;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创新联盟100家以上;全省技术交易合同项目累计40000项以上,技术交易额累计400亿元以上。通过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的实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快发展,预计带动实现产值12000亿元以上。
其中,今年,四川省将发现、筛选和储备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00项以上,实施350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高、成长性好、影响带动力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财政资金支持5亿元以上,带动企业投入200亿元以上,预计带动实现产值3000亿元以上。
A
大格局推动 科技转化“万马奔腾”
“一号工程”是科技成果转化极具含金量的顶层设置,它犹如一支如椽大笔,铺展开一个横向到厅局、纵向到市州的科技大画卷,形成了“全省总动员”的科技转化大格局。
看省一级:去年,省委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落实全省自主创新工作专题会议工作部署责任分工的通知》;省委、省政府目标办把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指标纳入市州政务目标考核;省财政厅设立了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省教育厅出台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自主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省委宣传部制定了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宣传报道方案;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环保厅、省国防科工办等部门分别牵头实施15个重大成果转化专项和7类平台建设项目……
再看市州:去年,全省21个市州都研究制定了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贯彻意见,建立了责任制,出台了本地区促进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相关措施,并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建立了技术转移机构或省技术转移分中心。此外,为推动全省科技成果转化,省科技厅还与11个市州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成果转化推介对接展示等活动。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在“一号工程”的引领下,企业的活力也被充分释放,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格局初步形成。
去年,全省新增国家创新型企业5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总数达到26家。新增省级创新型企业288家,省级创新型企业达到1154家。全年省级科技经费投入12亿元,其中省级应用技术研发资金7亿多元,由企业承担的 970个项目占研发资金的62%。目前,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获奖人员中属于企业的已经达到50%以上……
如今,在“一号工程”的引领下,全省科技转化工作已经形成了“万马奔腾”的局面,洞开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大格局。
B
大项目引领 助推产业“加速度”
一本128页的书含“金”量有多高?《2012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集》给出的答案是2400亿元——去年,全省实施了241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带动企业投入92亿元,带动实现产值超过2400亿元。
工业强省需要抓大项目,大抓项目,科技成果转化亦然。
去年,四川省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规划,启动实施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优势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军民结合产业、国际科技合作等15个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截至去年,四川省已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57个,财政资金支持5.3亿元,带动企业投入248亿元,预计带动实现产值5200亿元以上。
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与市场紧密“握手”,在一个一个大项目落地生根的同时,也催生了一批最具爆发力、最具含金量、最具赶超现实性的高新技术产业:2012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8000亿元,是2007年的4.2倍,五年年均增长33.3%;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7年的17.2%增至2011年的21.3%,2012年前三季度已达到22.6%——科技成果转化带来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加速度”。
大项目引领的意义远不止如此。通过项目牵引,全省战略性新兴产品加快培育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显著增强,科技服务民生扎实推进,国际科技合作进一步加强。目前,四川省已有成都、绵阳、自贡、乐山4个国家高新区,17个国家级、35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75家。
C
大平台搭建支撑经济跨越发展
去年,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挂牌,发现、筛选、撮合、转化科技成果是该中心的功能定位。目前,该中心已寻求到国内外优秀科技项目上千个,形成项目库。同时,全省还建立了21个专业性、区域性技术转移中心分支机构。去年,全省技术交易合同认定登记金额首次突破100亿元,增长40%以上。
这仅是去年四川省平台建设的一个缩影。
去年,四川省瞄准产业发展需求,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以平台作支撑载体,在全省布局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技术转移、分析测试、区域服务、工程化、孵化、融资七类平台,实施了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项目40项,财政资金投入7120万元。
如今,这七大类平台建设,已经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信息服务平台采集信息资源近5万余条;分析测试平台整合超过20亿元的科学仪器资源,开展对外服务4000余项;融资服务平台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西部)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风险)资本对接推进会,促成178个项目成功对接,引入风险资本121.4亿元,银行贷款85.2亿元,银行授信金额11.11亿元;工程化、孵化和区域服务平台面向企业、产业园区和市、县开展服务,促进了一大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目前,全省还布局了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0家、企业孵化器17家。这些平台已成为聚集科技资源的“洼地”,成为开展科技创新,服务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发展,培育创新服务团队的重要载体。
创新驱动发展。在四川,已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战略,而是转化为了支撑经济从大到强的新动能。通过这个视角看,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全省工作的“一号工程”,它的成功与否已不仅仅影响今天的GDP,还直接事关未来四川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事关追赶跨越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一号工程”,强化产业发展支撑,新的一年将奏响更强音!
□许静图片由省科技厅提供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吴晓铃2月25日中午,31岁的唐斌在剧组三两口扒完盒饭,便又开始了方言剧《欢喜茶楼》的拍摄。这部乐山本地电视台制作的情景剧每周播出4集,拍摄周期相当紧张。有意思的是,男一号唐斌并非专业...
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