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去?赶集去!
赶集,这一带着浓郁乡土气息与人情味的形式,伴随城市化的进程,一度淡出都市人的生活。
岁月轮回,如今,作为带有些许怀旧意味的形式,赶集在城市中又悄然回归。与过去不同,现在都市人赶的集更五花八门:有贩卖新鲜的农夫市集,也有兜售稀奇古怪的创意集市,更有爱心满满的慈善市集。这些集市一般都在周末或节假日举行。
刚刚过去的10月,成都就经历了一场“赶集风暴”。仅“十一”长假期间,就有近10场创意市集席卷全城。10月1日至3日,在奎星楼街和小通巷举行的“摊摊市集”更是以115个创意铺子、近4万赶集人次,一举创下成都“最大规模新型市集”纪录。
城里人为何热衷赶这样的新型市集?市集究竟魅力何在?
【赶农集】
在绿意中烹饪新生活
在农集上,除了卖绿色农产品外,农友们更想方设法贩卖自己的新生活理念。
“今天我带来50多斤莲藕、紫薯,开集不到1个小时就卖完了!下次我多带些。”10月12日上午,成都生活市集将铁像寺水街的露天茶铺变成了菜市场,遂宁的廖勇一边收摊,一边不停地向扑空的买主道歉。
成都生活市集是由万市自然教育中心等4个组织联合主办的绿色农产品交易平台,今年3月首次开集,此后每月一次。“市集一方面帮助农友建立并拓展销售渠道,增加收入;同时为消费者建立一个安全、可溯源的购买渠道。”万市自然教育中心的邹宝征是成都生活市集的发起人之一,他希望通过市集为农友和消费者搭起一座桥梁,实现“社会支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活文化。“贵是贵点,但这些菜吃起来有种小时候的味道。”在成都一家高校做财务工作的罗席英,从4月起,每月都会参加成都生活市集。记忆中的儿时味道,让她对市集着了迷。
记者在现场看到,市集聚集了来自成都、乐山、威远、南部、乐至等10余位从事生态种植的农友。相比于传统菜市,这里的农友都主张“不施化肥、不用农药”的生态种植。除了卖菜,他们也想方设法贩卖着自己的新生活理念。“食物要尽量本地化,舍远取近。”为传递“在地食物”理念,金堂“亮亮农场”的唐亮每次都会在摊位布置上,动一番脑筋。他将农场四季风景图打印出来,悬挂在摊位四周,以便赶集人了解生态农场的生活方式;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农产品生长的全过程,他还会带去亲手撰写的《生姜成长日记》等文章;在他的摊位前,你还可以看到各类有关生态农场、社区支持农业(CSA)的书籍。
热衷食疗养生的“我家菜园家庭农场”方勇彬,每次都会在市集上介绍稀奇蔬菜。例如,富含叶酸的甜菜根、可降血压的菊花脑、被称为“绿色人参”的黄秋葵、由野生费菜和景天三期杂交的“金不换”救心菜等。同时,他还会热情介绍各类烹饪方法。“你尝尝这个。除了榨汁,甜菜根也可切丝生吃、凉拌或者煮汤。”看到记者走过去,方勇彬就连忙递上一小杯蜂蜜甜菜根汁。
目前,成都有6家支持生态农业的市集为农友提供买新鲜的场地。
【淘创意】
玩儿的就是与众不同
来创意集市的赶集人各不相同:有人以物换物,有人筹钱旅行,还有人则希望创意集市能变成星期日市场。
10月1日下午2点,明堂摊摊市集在奎星楼街和小通巷开集。原创手工串珠、复古打字机、扎染服饰、多肉景观……连续3天里,115个创意摊摊连成市集长龙。个性装扮的年轻人穿梭其间,配合临街墙面跳跃的涂鸦,一股青春潮流气息扑面而来。
与此同时,水碾河南三街U37创意仓库,第一期“U37老集市”也如期开张。“80后”白领女孩乔晴和朋友利用空闲时间,创作了一批手绘贺卡。这次“练摊”她们手绘的外国歌手明信片成为热销单品。乔晴告诉记者,3天市集让她结交了10余位知音。她们相约一起,寻找更多创意。
来自内蒙古的小黑,则在自己摊位上堆满星云瓶(BottleNebula)。“这是国外年轻人非常流行的装饰品,只需用发光涂料涂满玻璃瓶内部,用灯照干即可。”谈起他在这里摆摊的原因,他说自己是打工旅行的实践者。他从内蒙古,一路骑行,到过西藏、去过云南,目前在成都暂作停留。“我想在成都的创意集市上,通过卖星云瓶筹集15000元路费,继续旅行。”
刚从泰国旅行回来的美女小欧带回了五颜六色的便捷火把。只需像雨伞一样撑开,立在地上,再点燃中间的灯芯,三五人围坐一圈就可举行一个迷你篝火晚会了。但看中她的火把,却用钱难买到。原来,小欧热衷小众收藏,她希望赶集的人可以用私家收藏品和她交换,民族饰品、袖珍牙膏、复古火机……她用火把换来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老集市就是想为喜欢创意、追逐时尚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热闹平台。”老集市发起人罗聚说。他还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维多利亚艺术中心前街有个著名的星期日市场(SUN-DAYMARKET),每个周日,手工艺者和艺术家都会齐聚一堂,练摊交流。“我们希望老集市成为四川的星期日市场。”
【找快乐】
亲子教育好去处
除了买卖,新型市集还因为能做慈善而被越来越多的家长青睐。
年轻人逛市集侧重新奇,为人父母的则更看重通过市集享受美妙的亲子时光。
34岁的刘巧英全职在家照顾刚上小学的女儿。从2011年底,成都爱有戏义集开集起,她就一直坚持赶集。今年10月,她已整整赶满30期。“我每次都会带着女儿和她的小伙伴,一起亲手创作手工艺品拿到市集去卖。卖得的钱再进入爱有戏义仓,最后买成米面油等赠送给社区困难家庭。”最近,为参加11月的义集,他们刚刚创作了一批石头画。刘巧英带着孩子们到乡下的河道里捡来形状各异的石头,并买来丙烯颜料,然后让孩子们依照石头形状,画上自己觉得适合的卡通图案。“你看,有机器猫,还有七星瓢虫,孩子们玩儿得可高兴了。”刘巧英觉得孩子们这批石头画应该能卖个好价钱。“我们最高的销售金额是500元,当时卖的也是我们手工制作的卡通抱枕、蛋壳画等。”看着自己的劳动可以变成帮助别人的力量,孩子们也越来越起劲。“义集倡导人人平等、力所能及的新慈善观。”爱有戏负责人张利君告诉记者,成立于2009年的爱有戏,是一家在民政局注册的公益性社会组织。重点关注社区中的贫困家庭、残疾人家庭和新市民家庭。为发动更多力量加入爱心队伍,他们从2011年底发起义集活动。义集对所有人免费开放,可以卖二手玩具、衣物,也可出售手工制品。通过3年坚持,义集如今被越来越多家长选中。本来每月一次的义集,也在今年应邀改成每月两次。
除了慈善教育,市集上一些参与性强的环保实践也备受家长青睐。在今年兴起的成都生活市集上,成都艺能自然艺术工作室每次都会组织一些有趣的免费亲子体验活动。他们领着父母和孩子一起,将捡来的树叶沾满涂料,摁在环保袋上,制作成别具风格的叶拓环保袋;他们教孩子们在土豆上刻下图案,制作成有趣的土豆印章;他们还和孩子一起尝试用植物汁水来染手绢、用落叶做成叶脉书签等。“这些活动能让孩子快乐地探索自然之美。”带孩子参加过两次活动后,家住城南的张琼已将赶集定作每月必修课。她觉得,这对孩子来说,是有趣的自然教育。
① 明堂摊摊集市人潮涌动。
受访者供图② 植物染手绢。 受访者供图③ U37老集市上的商品五花八门。
受访者供图④ 成都生活市集。 张鸣 摄⑤ 孩子们画的丙烯石头画。
刘巧英 摄□本报记者 朱雪黎
新闻推荐
——国网乐山供电公司探索建立“三维四步”工作法“三维发力”——通过对班组核心业务流程的梳理再造,解决班组职工“干什么”的问题;通过搭建员工成长成才平台,解决员工“干得好”的问题;通过“阳光...
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乐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