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方方
“草堂人家”小区是乐山市原拆原建的棚改还房小区之一。小区位于中心城区紫云后街,是一个配套设施完善、物业服务规范的现代化小区。2014年初,艾光友、江文秀夫妇住进了小区,开始了他们在“草堂人家”的全新生活。2014年12月31日,记者走近这对夫妻,感受他们棚改后的幸福生活。
蜗居“狗儿洞”生活苦不堪言
“现在物管办公室就在以前我们老房子的位置。”自小就生活在紫云后街、63岁的艾光友向记者介绍起曾经的老屋。“那房子有上百年历史。打我出生开始就住在那,我们家算是土生土长的‘草堂人家\’了。”艾光友说,房子为木结构、土墙,地处洼地,采光极差,大白天都得开灯才行。“那哪是房子哦,朋友都说是‘狗儿洞\’,插不进脚。”一旁的江文秀忍不住搭话。“一条排水沟穿屋而过,房屋特别潮湿,过不了几天床上铺的凉席就能倒出水来,整个夏天屋里都是阴冷阴冷的,就更别提冬天有多冷了。为防潮,我们床上垫了6床棉絮,可隔不了多久棉絮就会被潮烂。房子没有厕所和浴室,一家人就在排水沟里解决问题,难受啊。苦点无所谓,关键是房子还很不安全。夏天经常有蛇出没,蚊子、蜈蚣之类的比灰尘都多。房子小,一家4口住不下,我们只好搭了偏棚,用厚纸板当墙,危险啊!”
住得不安心不说,生活也让夫妻二人担惊受怕。“我们俩都以踩三轮车为生,由于没牌照,只能偷偷摸摸地干,一天到晚像个惊弓之鸟。一个月下来,钱仅够生活,根本没法存起来。”艾光友说,为多赚点钱,妻子江文秀无论冬夏晴雨,每天早上6点多就出门,晚上经常12点才收工,累出了一身的毛病。为省钱,夫妻二人每顿都匆匆回家吃几口就走,有时刚拿到碗有客人要用车,他们就只好一天都饿着肚子干活了。“长年累月下来,大家的胃都糟蹋了。”艾光友感慨地说。
电梯公寓安居享受美好生活
2014年初,经过简单装修,艾光友一家搬进了位于“草堂人家”小区二期2单元16楼的新家。“这家好,比老屋好上一千倍、一万倍!”江文秀说,“我们只补了4500元,就换回了两套电梯公寓房,巴适。房子门、窗、灶台、开关什么的都装好了的,搬点家具就能住,方便。有单独的厨房、卫生间、阳台、客厅,安逸。房子天天干干爽爽的,公共地段有人打扫,小区有树有花,舒服。特别是进出有电梯,我这老风湿腿就轻松多了。”
住进棚改新房后,艾光友和江文秀的生活一天天发生着变化。“房子有了,变好了,心里总算踏实了,日子过起更有干劲。不仅住上了新房,我还在小区找到了新工作,每个月能存上钱了。”江文秀说,由于长期重体力劳动,她关节退变严重,不能再踩三轮车了。小区物管处招保洁员,她在家附近就实现了再就业。“这活,时间灵活,不用起早贪黑、挨冻受晒,工作条件变好了。离家近,也能照顾家里,吃饭也有规律,身体负荷减轻了。每天工作完,顺手拾点废纸、塑料瓶,还能赚点外快。这日子,和以前比,感觉天天是在享受。”今年艾光友家还有喜事,就是妻子江文秀即将领取退休工资了。“搬进棚改房,生活大变样。今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艾光友开心地说。
记者点评
有房才算有家,有家才是有“根”。这一传统观念深深扎根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屋,是很多人,特别是住房困难群众最大的梦想。乐山市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最大程度让群众享实惠,实现居者有其屋,改变的不仅是棚户区群众的居住条件,更是他们对生活的认知和信心。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曾文)1月1日,任承家“醉·舞春风”书法、绘画作品展在峨眉院子雅公艺术空间开展,共展出书画作品100余件,画展将持续到本月15日。潇洒的线条在纸上肆无忌惮地飘舞,时而浓墨重彩,时而...
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乐山这个家。